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论语》的孔子教育哲学思想漫谈之四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人文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教育思想的可贵之处就是在几千年前就提出了“人本主义”哲学思想,并且付诸于自己的教育行动。在《论语》中随处就可以看到他的“人本主义”教育言行。
在孔子看来,人除了出身阶层有差别外,人的兴趣爱好个性禀赋也是有类别有差异的,他的这一主张是对人的最大尊重。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是因材施教的前提;而有教无类是民主教育、平民教育思想的体现,两者在孔子教育思想中有机结合,这就是孔子“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完美体现。
孔子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首先体现在他的民主教育观念上,在孔子看来教育事关未来,无论地位出身高低贵贱,也不管天赋聪明愚笨,都有享受教育的权利。他在《论语·卫灵公》中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这个主张在等级森严的奴隶社会闪耀着民主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光辉。
在孔子看来,教育是一种善事,就是要教人从善,人的本性也是善良的,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能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当然,人的禀赋是有差异的,也即是有“类”,比如智与愚,善与恶、贤与不肖等等,如果不教育“类”就无法消除,只有通过教育可以消除这些差别。这就叫"有教则无类"。
在孔子的众多弟子中贤愚、贫富、贵贱的都有,但在他眼中没有贵贱贫富的分别,他最喜爱的圣贤弟子有些就出生于平民家庭,像颜回死后无钱下葬,他亲自出钱哭葬。他还顶着压力收留了盗贼之后冉耕、冉有、冉雍三兄弟,将他们教育成了当世贤人。
史书记载冉雍六岁时向孔子求学。他诚恳稳重,落落大方,胸怀大志,不凡气貌,引起孔子对他身世的好奇,迫不及待地他个人和家庭情况。冉雍告诉孔子他家境贫寒,没有田地,父亲冉离以盗窃为生。父亲曾告诉他说:“我也希望你长大后去学点本领,但是爹没有钱送你去学手艺,没有办法呀!”母亲去世,父亲续弦。继母听说孔子广收学子,并且不交任何费用,恰赶上冉雍的父亲因偷窃抓去关起来,于是她就让冉雍到孔子门下求学。
弟子们知道冉雍是小偷的儿子,就看不起他,开始有意阻扰孔子收他为徒,但孔子不听他们的话,收下了冉雍和两位兄长。之后,子弟们有意无意地怀疑冉雍也会偷别人的东四,孔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中,默不作声,一直想找机会教育这帮子弟。有一天,孔子带子弟们去郊游,学生们高兴极了,走着走着,在不远的地方看到一条小牛,毛色纯赤、头角又端庄,非常漂亮。
有个学生说:“我记得老师说过,祭祀山川神祗就需要这样的牛”。
孔子故意摇摇头,有些惋惜地说:“但是这头牛不行!他血统不好,不适合用来祭祀”
“血统不好有什么关系,又不是需要用他的父母来祭祀”。
“哦,是吗?那人呢?人的血统重要吗?出身卑微、行为不端的人,也可能有行事光明、心地善良的儿子啊?!大家为何用父亲的品行来否定他儿子一切呢?孔子问。”
学生们一个个都低下头,知道孔子说的是关于冉雍的事。孔子见子弟们明白了他在说什么,就赞美冉雍说:“冉雍年龄小,气度不一般,我看他是个当领导的材料,大家不可歧视他。
孔子并没有因为冉雍家庭出身卑贱不接纳他、歧视他,而是因势利导,帮助他,培养他,使冉雍能被大家接纳,愉快地学习。冉雍也不辜负孔子所望,居德行之首,后来做了季氏私邑的长官。冉雍主张居敬行简,不能居简行简,如果居简行简老百姓的困苦就不能得到解决,孔子很认同他的主张。他的 “居敬行简”这种为政之道非常具有现实有意义的。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知道孔子作为教育家的气度和胸怀,他不仅接纳家庭出身不好的人,而且处处维护他们的尊严,然三兄弟成为孔子最得意的“一门三贤”,名列七十二圣贤之列。
孔子的“有教无类”自古以来,就有多种解释,一是教不分类,公平公正;二是教不择人,民主平等;三是容众纳贤,兼容并包。前两种含义是“有教无类”的本体,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后一种含义是“有教无类”的用体,是教育原则的推广应用。
我们认为平等和公平是“有教无类”的第一要义。“有教无类”彰显的是“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的价值理念。在孔子看来,人不分贫富贵贱,都应该有享受教育的平等权利,与他之前实行的贵族教育相比,孔子推崇并躬行的是典型的平民教育,这不仅是教育制度的进步,而且体现出社会观念的进步。正义是“有教无类”的第二要义。正义是基于平等而高于平等的道德情操,是人类社会独有的伟大发现。荀子则认为,正义是后天学习而得的品质,即所谓“不学问,无正义”。变迁是“有教无类”的第三要义。这里所谓的变迁观念,是指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改变人的性格,从而改变人的命运。
其次,孔子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体现在“因材施教”的主张上。“因材施教”是后人对孔子教育思想的总结。著名教育家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我们今天的素质教育的思想基础就是尊重差异,促进学生个性化、差异化发展,发对忽视学生差异,“唯分数论”“一刀切”扼杀学生天性的教育。其实,因材施教,早在这在3000年前孔子就开始在他教育活动中践行了。在《论语·先进》第十一中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路和冉有向孔子请教的是同一个问题: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是不是应该马上去做呢?孔子却对不同的人作出不同的回答。他对子路说:家里父兄在,你应该先向他们请教再说,哪能马上去做呢?而对冉有却是加以肯定:应当马上就去做。孔子对子路和冉有同一问题的两种截然不同回答,站在一旁的公西华想不通,便问孔子这是为什么呢?孔子开导说:冉有遇事畏缩,犹豫不决,所以要鼓励他临时果断;子路逞强好胜,遇事轻率,所以要他遇事多听别人意见,抑制情绪,三思而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矛盾。
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孔子非常重视了解和研究学生,他对学生的心理、个性的观察很细致。他在教育中注意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指出:“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注:《论语·季氏》)这种对人的心理发展的分析是符合当今心理学理论的。他通过“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注:《论语·为政》)的观察方式,全面掌握学生的性格态度、知识智能、兴趣特长。比如他曾多次分析学生的特点:“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注:《论语·雍也》)“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
。”“师也过,商也不及。”(注:《论语·先进》)“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注:《论语·公冶长》)“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注:《论语·先进》)同时根据学生的个性、长处、偏向等,指出他们适宜干什么工作,如“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注:《论语·公冶长》)正是孔子对学生的深入了解和细致分析,从而使教育教学工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巧妙地实施因材施教。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教育,而且影响了稀饭现代教育哲学,是孔子留给我们的伟大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