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彭桂萼除了以慷慨激昂的诗歌在昆明、在广州、在重庆……引起强烈的回响外,还撰写了大量的时评文章。透过其撰写的分析抗战形势的时评文章,可以强烈地感受到知识分子对国家、社会抱有的巨大责任,也反映了一个文化人所具有的思想水准和爱国情怀。
1938年10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 彭桂萼在《警钟》第1期上发表了《目前战局所课与我们后方的》文章,就抗日战争的形势和后方的责任两个问题进行了概括并发表了评论。
第一个问题:关于抗日战争的形势。 彭桂萼指出,“自我军于5月退出徐州……经5个月来的喋血,在我抗战到底之既定战略中,实已达到了持久消耗之预期目的。固然,我军之主动退出广州、放弃武汉,原为攫取主动地位,保全我继续抗战之主力起见,固然,晋北有我强固之八路军,一切沦陷区域有我万千武装健儿,在充分施展着广大的游击战争,随时随地给敌后方以致命的打击,使他们不得喘息,不得安枕!”但是,“我们的重要都市:北平、天津、上海、南京、太原、归绥、济南、杭州、安庆、九江、厦门、广州、武汉已相继陷入暴敌的魔手;我们的动脉管:京沪、沪杭、津浦、平绥、胶济、平汉、陇海、广九、粤汉已强半为毒菌所盘踞,这在我们收复失地、复兴民族、抗战建国之程途上,是增加了不少的艰苦与困难的。”“不容隐讳的,目前之战局已到了最严重的阶段,最艰苦的生死存亡关头!”“然而这严重,这艰苦,也仅止表示是严重,艰苦而已,其中并不含有消极失败的意味!反之,最后胜利必属于我仍然有充分的把握,而且随着战争经验之日愈加丰,这最后胜利之到来已为日不远!”“面对当前这严重而艰苦的战局,我们只该振奋激发,不应气馁悲观”。
第二个问题:关于抗日战争中后方的责任。 彭桂萼指出,“第一,是战斗兵员之亟待补充。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该慷慨的贡献出生命与血肉,去换取国家民族底解放自由!第二,是出国路线之急应打通。因为,普通火力,我们固然能够自制,但新式武器,却不能不仰丈于舶来。第三,是国防工业之急需建设。我们以一个准备不充分,产业幼稚的国家,骤然和高度工业化之强敌相角逐,当然在初期免不了要出现许多弱点来,但现在我们是在火线上加紧建国,要用建国来巩固抗战,要从抗战里建造起现代化工业化的民族国家。第四,是农业生产之急宜促进。农业生产要以科学底方法予以革新,以政府的力量予以推促,同时要充分发挥后方地利,垦殖边荒”。彭桂萼接着指出,“对日抗战是整个人力物力火力财力智力的总决斗,每一个地区、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该站稳他底岗位,付出所有的铁与血,来汇成摧毁日寇的洪流。支持抗战重心的后方民众,应把目前严重而艰苦之战局所课与的重任,毅然置上双肩”。
在1938年中华民族抗日战争还处于相当艰苦的时候,彭桂萼关于抗战形势的分析,起到了激发斗志、鼓舞人心的作用。他对抗战胜利充满信心,对形势观察并提出后方的责任,反映了一个文化人所具有的思想水准和爱国情怀,令人佩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