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门第”的家庭
(2010-01-14 11:26:09)
标签:
彭桂萼祖父父亲母亲缅宁县 |
分类: 佤族走廊 |
追溯彭桂萼的家世,其祖籍为江西吉安府安福县善南乡沛溪村。明嘉靖末年,其始祖彭体恕远游云南威远州(今景谷县),后迁至缅宁(今临沧市临翔区),见山水宜人,民风古朴,遂定居新村,传数代而家道昌盛,成为大族,至彭桂萼已传十六代。
彭桂萼祖父彭应聪(1869~1952),字颖虚,别号中江逸叟。幼即颖敏过人,师从乡贤举人何自然学习四书五经,品学兼优,童子试首名入庠,县考、府考、院考皆第一,乡里誉为“三元及第”。在乡里从事教学,培育人才,桃李遍及邻县边地。初在雾龙山新村办学时,远道跋涉,负笈求教的学生很多。后因族叔彭锟受命讨伐倮黑山之乱,坐镇边庭。为开拓边疆,启发民智,彭应聪前往双江,在勐库公弄建立茶园,发展茶叶生产。同时,设立学堂,招收少数民族子弟入学。因其次子、三子、四子先后在勐库公弄感染恶性疟疾身亡,难以久居,遂迁家到缅宁中江(今马台乡大忙顶)定居。旋奉省教育厅之命,创立两级小学。彭应聪致力边疆教育40余年,成绩斐然,先后获云南省教育厅颁与“美尽东南”匾,民政厅颁与“高山一老”匾予以表彰。
父亲彭梦兰(1888~1916),字艺圃。天资聪明,秉性雄豪。16岁时,在永昌(今保山)院试中以第一名成绩录取。21岁时入省师范求学。曾参加云南重九起义。24岁毕业返乡任缅宁劝学所长职,开新教育之风,尤以整顿教风,倡办女学,为边地教育费尽心力,建树颇多。彭梦兰文武双全,扶弱抑强,有侠义之风。1916年时在中江置地产,建盖一长方形草屋,全家迁居。1916年本欲到日本留学,因其父彭应聪在双江公弄患病,彭梦兰前往探望,感染恶性疟疾,于是年9月16日病亡。
母亲杜乔玉(1890~1975),靖国烈士杜龄昌团长的胞姊。自幼秉承家教,端庄持重,德貌幽娴。1906年嫁与彭梦兰。夫妻琴瑟和谐,1908年生桂萼,1911年生桂馨,1914年生桂馥。彭桂萼出生后,彭梦兰即赴省求学,一年回家一趟。杜乔玉上奉翁姑,中待弟妹,下抚儿女,使彭梦兰得以安心学习,无内顾之忧。全家迁居中江时,家为草屋一间,面对高山,背倚小山峦。每当日落月上,彭梦兰将桂馥骑于颈上,在小院嬉戏,其余的人则坐堂前,谈天说地,畅叙说笑。每逢玉米成熟时,桂萼牵马在前,彭梦兰、杜乔玉携带桂馨、桂馥随后,漫步到田户家中,杀鸡、烧煮玉米为晚饭,日暮才又返回家里。但家庭的幸福生活还不到半年时间,彭梦兰到双江探父而病亡。1916年年底,杜乔玉带着儿女返居新村,1917年1月8日生桂蕊。是年,杜乔玉年仅27岁,一腔愁苦无处诉说,不时在后菜园中放声大哭,给年幼的桂萼脆小心灵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彭桂萼的出生地新村坐落在缅宁县城南部30里的雾龙山腰,这里的住房大多背东朝西,当地的民众常在自家的房前屋后和菜园周边种植翠竹、棕榈,桃、梨、梅、李等果树散布其间,灰瓦白墙隐现在绿荫之中,空气清新,风景秀丽。南汀河绕经新村前面向北奔流,河畔时有牧歌飘荡。彭桂萼家位于村庄的南侧,有一间正房、两间厢房,小院中有长方形花坛一个,长着两棵古老粗大的黄果树,每当金秋时节,挂果上千,满树金黄,庭院里飘满了清香。房后的菜园旁有古柏数棵,柏果成熟时,雾龙山上的红绿鸟类成群飞来,落于树梢,欢叫啄食,尽享美餐。
彭桂萼自幼受到灵山秀水的养育,诚实勤劳,温厚善良,少年时代经常到山野砍柴割草,放牧猪羊,回家则帮助母亲从事家务劳动,照料弟妹。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家庭的不幸,他在少年时就和贫苦人家的孩子一起玩耍,从而对劳动人民的生活有了深入骨髓的认识。又因为他家里文化空气浓厚,他从小就对文艺很感兴趣。
1914年秋,金风送爽,丹桂飘香。彭桂萼在父亲的引领下进入私塾读书,跟随李庭焕先生学习《三字经》、《百家姓》、《四书》、《五经》之类的东西。李庭焕(1862~1940),字锦堂,缅宁县忙畔乡邦笃村人,廪生出身。从1890年起,李庭焕就开始在缅宁、双江等地设馆讲学,治学严谨,要求严格。叶荃军长曾赠“学富五车,器重滇南”的书法作品一幅赞扬他的才华人品,缅宁县长莫俊周题赠“民间进士”匾。李庭焕病逝后,缅宁民众教育馆长邱廷和撰写了“万里云天悲落日,满城桃李哭先生”的挽联。表达对先师崇高的敬意和深情的怀念。
1920年13岁时,彭桂萼又入缅宁县立两级小学,学习《国语》、《算术》、《公民》、《常识》、《图画》、《历史》、《地理》等科目。由于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又有进过私塾的基础,作文常被“贴堂”示范,是班上公认的高材生。1926年,彭桂萼赴永昌(今保山)投考初中,以第一名被永昌四中录取。在学校里,彭桂萼求学上进,学习之余常与祖父书信往还,把自己的思想和困惑告诉其祖父。彭应聪在给彭桂萼的一封书信中曾说:“出门人不可穷愁抑梦,宜将心放宽一着,有昂头天外之志。且永昌名胜极多,若稍不适意,可约二三知己消忧于名山胜水之间,或作长歌,或作短句,或借所闻所见,发自己之牢骚,写生平之抱负。则不惟有高等之快乐法以消愁闷,且将来亦可验学识之进步与否。”祖父的教诲对彭桂萼的健康成长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但因永昌社会动荡,彭桂萼只读了一学期即返回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