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建立在原始宗教基础上的佤族伦理道德

(2009-11-03 18:26:44)
标签:

佤族

原始宗教

伦理道德

文化

分类: 佤族走廊

1、佤族基于自然崇拜的生态伦理道德

自然崇拜是佤族传统文化的一大特点,佤族崇拜植物和某些动物,有些山被认为是神山,有些树被认为是神树,有些动物被认为具有神灵。这种信仰客观上起到了保护生态的作用。佤族历来视公明山、焦山为神山,把其称为“父母”山,认为两座山是阿佤人的发祥地,也是抚育他们生活成长的地方。时至今日,沧源佤族民众仍然视两座山为“神圣”之地,十分崇拜。

佤族各村寨的神林,神秘幽静,是固定的祭祀场所。人们不能乱闯进神林,不能动神林中的一草一木、一石一土,否则,会受到神灵的惩罚。这种赋予高山、树木以灵性,以神灵来左右人的命运的观念,属于唯心意识。但其强调保护森林,保护动植物,不仅能有效避免或减少自然灾害,而且维持了生态平衡,美化了自然与生活环境。

2、基于鬼神崇拜、祖先崇拜的家庭、婚姻伦理道德

尊敬老人是一切民族的道德规范,佤族也不例外。在阿佤人的观念中,木依吉是至高无上的神灵,尊重老人就是尊重木依吉。佤族格言“格拉那格拉扬”意为“孝敬是礼”,反映了佤族重要的道德规范。“孝敬是礼”体现在礼拜长辈的风俗上,有婚拜、生拜、揭拜、节庆拜4种。以尊重长辈、孝敬老人为荣,尊重老人的言谈、行为。若老人失去劳动力,儿女们则负担赡养费用,或代为劳动生产。老人死后,也有送终之礼。

爱护儿童同样是所有民族的道德规范。由于繁衍种族的艰辛与医药卫生的落后使生命在阿佤山显得脆弱而珍贵,因此,佤族特别注重对儿童的爱护与养育。佤族格言“格拉莫格拉宏”意为“相爱是礼”,主要体现在对儿童的爱护与养育上。佤族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其父母在幼儿满月及儿童五岁时要举行两次育儿仪式,以后还要带儿童参加各种宴会,学习“阿佤理”,让其懂得美好生活要靠劳动来创造。在日常生活中,佤族忌讳打骂儿童,因为这不仅会使儿童肉体受到伤害,更主要的是会把儿童的灵魂吓跑。

同姓不婚,是佤族缔结婚姻中的一条严格的律令。所谓“同姓”是出于同一祖先具有血缘关系的人们集体,在佤族现实来讲,是家族。佤族的同姓不婚其源悠久,受祖先崇拜的影响比较深。

3、基于鬼神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的社会伦理道德

阿佤山区高山连绵,山谷纵横,山路崎岖,河流众多,生存空间相对封闭。面对交通障碍和农耕艰难的现实状况,阿佤人只有相互关心和顽强拼搏才能够生存。在祖先崇拜的信念之下,阿佤人团结互助,同甘共苦。日常生产生活中,如建盖房屋时,佤族家家户户都能主动帮忙,不用请,也无需喊,大家集体劳动。在佤族丧葬习俗中,听到报丧的枪声或者死人家里的哭声,无论有无血缘亲戚关系,也不管生前来往疏密,佤族人都会纷纷前来吊唁和帮助料理丧事。其他村寨的亲朋好友得知消息后,也会想方设法安排人前来吊丧。如果哪个人对丧事无动于衷,会受到舆论的谴责和鄙视。阿佤人协作互助和团结的传统道德观念从中体现无遗。

在鬼神崇拜、祖先崇拜的影响之下,阿佤人形成了勤劳善良、纯正无私的伦理道德。在村寨的公益活动如修水笕槽、修路时,有劳动力者都积极参加,很少有无故不参加者。佤族提倡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由于社会贫困,村寨偷盗事件时有发生,但佤族的习惯法对偷盗事件的处理比较严厉,小则教育批评,情节严重的要被逐出村寨或处死。阿佤人过去上山狩猎一概“见者有份”,若有遗漏,视为对同伴的不敬,也为神灵所不允许,反映出阿佤人的商品意识淡薄,原始平均观念和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祖先崇拜积淀了佤族人民的文化心理特质,爱护村寨,维护民族自尊和国家利益是其民族精神的体现。由于佤族历史上曾经存在猎头习俗,血族复仇的观念与行为比较突出。佤族村寨四周都有用树木、篱笆和荆棘围起来的寨墙,并挖有防护壕;壕前沿埋有用箭毒煮过的竹尖、倒勾刺等为樊篱。寨门前的通道长达一、二十米,上面密集刺棵,加之周围茂密的竹蓬,或其它树木遮荫,使整个通道密不透风、颇为阴森,犹如地道。有的寨内还筑有地堡和地窖,既利躲藏又可储粮。佤族非常珍视民族自尊和国家利益,在1934年的“班洪抗英”斗争中,佤族人民有组织地抗击英国侵略者,维护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谱写了佤族人民保家卫国、团结御侮的战斗篇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