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佤族聚落的物质要素构成与功能研究

(2009-10-24 16:26:41)
标签:

佤族

聚落建筑

寨桩

功能

文化

分类: 佤族走廊

佤族聚落的物质要素构成与功能研究

佤族聚落在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和人文因素的影响中,构建了上千个生产生活得以实现的空间,具有不同功能的各种物质要素从不同层面为阿佤人居住生活方式的展开提供了保障。


聚落建筑:聚落建筑可以分为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和辅助建筑等,是聚落最主要的物质实体。佤族居住建筑从用材上说,主要有竹木结构和土木结构两种;从建筑样式上说,主要有“干栏式”楼房和“四壁落地房”两种。沧源、西盟、孟连、澜沧、双江的佤族以竹木结构为主,为“干栏式” 建筑,一般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无遮挡,用作畜厩或堆放农具杂物。永德、镇康的佤族,其住宅多为使用土坯、砖、瓦修建的四壁落地房,也分两层,上层住人,下层放农具杂物两种居住建筑围绕人、畜、物划分空间,起居、生产、储藏功能各得其所。
佤族公共建筑和辅助建筑包括聚落的一些主要或辅助性设施,大都为满足聚落内的全体成员社会生活的需要而营建的,如佤族聚落中的广场,作为佤族社会生活与文化生活的中心,不仅是聚众议事、祭祀活动的场所,也是节日聚会、歌舞欢庆的理想之地。
防御设施:佤族具有强烈的宗族观念和聚落共同体意识,家族、家支乃至寨际间的械斗、复仇时有发生,加之历史上猎头习俗的沿袭,佤族聚落大都具有较好的防御设施。村寨四周都有用树木、篱笆和荆棘围起来的寨墙,并挖有防护壕;壕前沿埋有用箭毒煮过的竹尖、倒勾刺等为樊篱。天长日久,刺棵和竹蓬越长越密,就成了一道天然防敌工事。寨门前的通道长达一、二十米,上面密集刺棵,加之周围茂密的竹蓬,或其它树木遮荫,使整个通道密不透风、颇为阴森,犹如地道。有的寨内还筑有地堡和地窖,既利躲藏又可储粮。
随着佤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外界交往的增多,以及各种行政区域组织的建立,聚落中原来有形的寨墙、壕沟、寨门已不多见了。但从现在部分佤族村寨的建筑中仍可窥见昔日佤族村寨防御性设施之一斑。在沧源的佤族村寨翁丁,房屋四周都用篱笆圈围,村寨四面竹木丛生。更值得注意的是,外人进寨子都是走大门旁边的便道,因为从正面破门而入的是敌人,而朋友和贵宾就只能走便道了。
水利和道路:任何聚落都必须根据水资源的丰欠情况设立可满足人、畜用水的水利设施。佤族聚落由于受水资源的影响,主要分布在山顶和山麓地带,通过修挖水沟、架设水槽把泉水引至村寨附近或寨内,各户再用粗竹筒背水回家。
道路是聚落内部人们相互沟通和对外交往的重要设施。佤族聚落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和自然地理环境的限制,聚落内的道路多不够完整,呈不规则状,完全随房屋排列变化自然形成,多为土路、乱石路,坎坷难行。从寨子“永”走出去的道路,一般有34条,依各寨进出方便而定,多为羊肠小道。
寨桩:佤族在规划建造聚落时,大都要开辟一处所作为祭祀之用,以木桩等作为神的依托。寨桩是佤族的图腾柱,一般竖立在村寨的中央。沧源、西盟等地的佤族聚落中,其典型的图腾柱是牛角桩或丫形寨桩。究其原因,是因为牛在阿佤人的生活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在佤族创世神话《司岗里》的记述中,牛是阿佤人在远古洪荒中的救命恩人。在著名的沧源崖画中,牛的形象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沧源岩帅佤族的丫形寨桩和单甲乡央改村的牛角寨桩造型都非常逼真。“牛”文化的印痕是识别佤族聚落文化的显著标志和重要的人文景观。
公共墓地:“墓地是死者的世界,是鬼魂聚居之所。由于人们总是按照现实生活中的情景来安排死者的丧葬,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一个氏族、家族或村落的墓地即是该氏族、家族或村落结构的缩影。”显然,公共墓地作为聚落的一个有机要素,具有重要的地位。
佤族的墓地各聚落并不相同。在西盟县马散等寨,他们的墓地是在寨内各自家庭的园圃地中;在岳宋、中课以及其它县的佤族,村寨附近则有一片共同的墓地,并按姓氏划分开来,同姓人往往墓地相近。另外,佤族把人死分为“永孟姆”(善终)和“永早敖”(凶死)两类,因之每个村寨都有两块墓地,一般在村寨西面
一公里左右,善终者的墓地在上,凶死者的墓地在下面,相隔一定距离。公共墓地及有关的丧葬活动对于具有一定规模的聚落而言,不仅不可或缺,其实质上还是一种群体性的社交活动,“是死者的家属、族人、村人围绕死者一道参加的民族礼仪、文化的演习活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