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成农民工为何不想当城里人?
标签:
时评 |
分类: 随心言堂 |
六成农民工为何不想当城里人?
微信公众号:zhpbktj
早些年,经常听一些专家和学者,建议农民工在城里安家落户,然后给他们承诺,帮农民工解决子女学习问题,养老保险,户籍迁移等;面对这样的场景,我便想对这些专家学者说:“你们不懂得中国的农民工”,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农民工做城里人,表面上看起来很是美好,但这样的环境并不一定就适合他们其中的大多数。我也曾看见一些农民工,当初进城打工,省吃俭用在城里卖房,为下一代打好的基础,在开始的时候,身体力壮,可能感觉不到什么,待有一天,人老体虚的时候,突然发觉房货还没有还清,那便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而下一代又要负起这个还房货的责任了。为此,对于农工当城里人来讲,并不适合每个人,只能说有一小部分他有这个条件,他也能适应在城里生存和生活。所以对于这样的事情,应该是顺其自然,专家学者无需去宣扬!
近日,中国社科院近日发布的中西部农民向城镇转移意愿分布调查显示,约一半农民工不想进城,66.1%的农民工认为到了一定年龄就回乡。而去年四川省统计局对成都、自贡、绵阳等9个城市的进城务工人员调查后发现,半数以上进城务工人员不愿将农村户口转为城镇户口。
其实,对于这六成农民工不想当城里人的来讲,他们是对的,因为在任何一个时代,大部分农村生存基本是靠土地,如果失去土地,意味着农民失去支柱。因为农民真的农转非,对他们而言并没有多大的好处,相反,会有很多农民农转非之后,不适应城里的人生活,必定会成为社会一大弊端。对于这样的问题,不管哪个专家和学者研究的是什么,最主要还是民生的问题尤为重要。
现今一些政府官员和专家鼓劢农民工进城,做城市人,然而对多数农民工来讲是持反感的,因为他们都知道自己脱离土地之后,将会变得一无所有。以前人们所期盼的是““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而对现今这个时代来说,人们所期待的有所居,有安乐,有事做,养家糊口之余,能有精神的寄托处。这些需求对人类来讲是很正常,但对现今中国来讲,单单房价便夺了许多家庭的幸福。
在这方面,政府是要担当起责任,让民有所居,不要在居住的问题上,让两代人努力去承担。这是最基本的需求,如果也做不到,又怎么让民众信服于你呢?而现今对中国来讲,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原因高房价的背后都有官员的影子浮现,他们用权力来托起高房价。使得民众每日每夜的付出劳动,而得不到有个安居之所。人是需要劳动的,但人也需要享受,现今为何在中国,越来越多的人对未来失去了信心,对人生没有多大的憧憬,那是他们知道,自己再如何努力,也是白费的。而一些人利用职权不劳而获,在财富上的分配出现畸形的分配。便也会产生社会的怨言。
从现实来看,农民工不愿意农转非,也是表露出对现有政府不信任的表现,因为他们知道一些政府官员朝令夕改太频繁了,很多享受政策刚刚频布不久便取消了。这些行为便会让农转非的农民工无法吃一个定心丸。因为对民众来讲,不管是在农村当农民,还是在城市当城里人,都只想求一个安稳的日子。所以,政府想让更多的农民工当城里人,需求给他们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空间,让他们看到一个可以赖以生存的环境。让他们感觉到回家的感觉。如果连这些措施都还没有做到,就鼓吹农民工进城,谁来保障他们今后的生存之道呢?
因此,六成农民工不想当城里人是很正常的,并非是他们觉悟不高,而是他们都看到了现实存在的问题,也是对现在执政者不信任的一种表现呀!对于这样的情况出现,执政者和专家该清醒了。所以在现阶段,我认为有一种观点说的很对:“我们不应该拔苗助长,强行推动这部分人群市民化。”因为强行执行不仅会出现社会矛盾,同样也会引起民众的公愤,只有让民众心悦臣服的去“农转非”,让他们看到好处,才是上策。不过对现今一些地方执政者来讲,急于求成,或是急着向上级领导表现,在一个政策传达之后,不管条件是否成熟,便用权力来进行压制,这边还没有安顿好,那便要你“农转非”了。这种执政方式都很容易出问题的。也容易出现群体事件!因为对农民来讲,千百年来都是依赖于土地,对于条件成熟的人来讲,他们融合在城市,有一技谋生,不用你说,他们也会转。而对于依赖于土地的农民来讲,农转非对他们而言并没有多大的好处,相反还会带来诸多的弊端,因为这样的行为,等于是你把他们带到不合适的岗位呀!人尽其才,每个人都会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对于“农转非”这个问题,政府无需多虑,让农民工自己做选择吧,该转会转,不转的留在农村不是一件坏事,因为农民离开农村和土地,等于鱼儿离开水上岸一样,不久便会渴死的。
因此,当我看到这样的调查显示,感到很欣慰,因为这些不愿意“农转非”的农民工都很清醒,他们很清楚自己的现状,也很清楚自己本身便是农民,离开农村,没有土地将很难生存的状况,这并非是这些农民工安于现状,不敢越雷池一步,而是他们看清了中国的形式!
前一篇:郎咸平与骗子同台真的堕落了?
后一篇:海口对妇孺暴力执法岂能撤职了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