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丧失的诚信该由谁来把关?
(2014-01-30 09:17:35)
标签:
最好行业被黑慢性自杀如果有一天杂谈 |
分类: 随心言堂 |
银行丧失的诚信该由谁来把关?
农历年到了,有网站编辑让写我写一些感想,当然,赞扬话就不多说了,说来说去无非是那几句,大家只不过是在重复而已。而在临近农历年的这段时间,让我最真实的感受便是大家都觉得差钱,不少企业家在银行收紧放贷,严格的把关下,都纷纷叹起了苦来。有企业家道:“银行此举做法太不人性,等于是让企业慢性自杀。”也有企业家道:“银行此举是‘过河拆桥’型,也是属于‘抽梯式’,当初银行争着往企业里跑给他们送钱,放贷给他们,并承诺不会断了他们的资金链,让他们的企业上一个台阶,而等他们上了台阶之后,银行则开始变脸,收紧放贷,让他们自生自灭,完全是没有诚信之举。”不过这些企业者做何感叹,银行收紧放贷已是不争的事实!
关于诚信这个问题,也是“中国梦”中的一个主题,但我们大家都知道,诚信对银行来说,是约束用户的,而银行本是不用承担“诚信”的责罚,如用户借款到期不还,银行可以认定你信用不好,便有权利将拉入黑名单,终生被黑,你在一家银行信用不好,便让其他银行也觉得你信用不好,在此把关,今后不放贷给你,等同“连坐”;当然,这也是世界的主题,也有很多原因是个造成的,不过,换过来说,我们民众是否可以做到一家银行丧失诚信,而波及其他银行呢?相信,此举是滑稽可笑的,因为个人的力量再大,也绝对无法撼动丧失诚信的银行!
对现今一些企业,贷款不良,出现坏帐,除一些个人的因素之外,有很大原因是银行本身造成的,因为当初银行当初放贷的时候,答应企业家可以循环放贷,可等到企业上了一个台阶之后,依赖于银行之后,银行便找诸多的借口,不再放贷给他们,或则推迟给他们放贷;也因此,许多企业为了能够正常运作下去,不得不走第二条路,借高利贷来填补一时的资金空缺,这并非企业所希望的,是万不得已所要走的“下下策”;诸君算算,在中国,有多少企业的倒闭是借高利贷无法偿还,而宣告破产的呢?
前几天,我碰到了多年未见的赵先生,他原本是一个办阀门厂的私营老板,不过最近他干起了洗车行业了,我问他,怎么转行了,赵先生苦笑道:“干不下去,阀门厂在2011年就已经转让给他人了。”问其原因,原来他也是吃了银行丧失诚信之苦。当初,在他的阀门厂规模还小的时候,生意也红火,有银行放贷员上门找他,说让他把阀门的规模扩大上一个台阶,以最低的利息放贷给他,当时他也觉得是一个好机会,便很爽快的答应了下来,前几年还好,有贷有还,再贷也能很快就下款,不过到了08年开始,他的贷款被银行拖了半年的时间,当时他的企业规模是上去了,如果银行方面放贷正常,按计划,他想再次扩大规模;不过在银行方面迟迟不放贷的情况之下,他为应急,只得同很多企业家一样,走上了借高利贷这条路,从此一道走到黑,在今后的日子,银行跟他是猫捉老鼠一样,等他需要借贷的时候,银行就托着不放,说是银行资金紧张。于是他们一次次的走上了借高利贷这条路,对于中国的企业来说,如果有一天,你依赖上靠高利贷来维持的时候,也就说明这个企业跟倒闭不远,因此,赵先生面对每年要偿还的高利息,不得已在11年宣告破产。现今他说起来,有些感慨,但同时又自我安慰道:“还好在11年,我把阀门厂抛出去,还不算是血本无归,要是顶到现在,就连这个洗车场也没有了。”当然,像赵先生这样的例子,在中国是很常见的!
所以,在这里,我劝一些私营企业家,在扩大规模的时候,要谨慎,对于运行的资金,不要过多依赖于银行,否则迟早有一天,你辛苦了多年,只为他做嫁衣裳而已。
而在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就值得我们去探讨,为什么中国银行要求用户讲信用,用户丧失信用,就要承担责罚的后果,而银行丧失信用,又该由谁来把关。要知道,诚信靠单方是建立不起来的,而是需要建立在双方,银行和用户之间,双方都要守诚信,而如今让我们看到的却只是银行要求用户守信用,而自己却又频频的失信于用户,这又做何解释呢?打铁还需自身硬,银行自身丧失的诚信,谁能奈之它如何?难道说龚断,霸王条款等是银行丧失诚信最好的理由吗?
农历年到了,有网站编辑让写我写一些感想,当然,赞扬话就不多说了,说来说去无非是那几句,大家只不过是在重复而已。而在临近农历年的这段时间,让我最真实的感受便是大家都觉得差钱,不少企业家在银行收紧放贷,严格的把关下,都纷纷叹起了苦来。有企业家道:“银行此举做法太不人性,等于是让企业慢性自杀。”也有企业家道:“银行此举是‘过河拆桥’型,也是属于‘抽梯式’,当初银行争着往企业里跑给他们送钱,放贷给他们,并承诺不会断了他们的资金链,让他们的企业上一个台阶,而等他们上了台阶之后,银行则开始变脸,收紧放贷,让他们自生自灭,完全是没有诚信之举。”不过这些企业者做何感叹,银行收紧放贷已是不争的事实!
关于诚信这个问题,也是“中国梦”中的一个主题,但我们大家都知道,诚信对银行来说,是约束用户的,而银行本是不用承担“诚信”的责罚,如用户借款到期不还,银行可以认定你信用不好,便有权利将拉入黑名单,终生被黑,你在一家银行信用不好,便让其他银行也觉得你信用不好,在此把关,今后不放贷给你,等同“连坐”;当然,这也是世界的主题,也有很多原因是个造成的,不过,换过来说,我们民众是否可以做到一家银行丧失诚信,而波及其他银行呢?相信,此举是滑稽可笑的,因为个人的力量再大,也绝对无法撼动丧失诚信的银行!
对现今一些企业,贷款不良,出现坏帐,除一些个人的因素之外,有很大原因是银行本身造成的,因为当初银行当初放贷的时候,答应企业家可以循环放贷,可等到企业上了一个台阶之后,依赖于银行之后,银行便找诸多的借口,不再放贷给他们,或则推迟给他们放贷;也因此,许多企业为了能够正常运作下去,不得不走第二条路,借高利贷来填补一时的资金空缺,这并非企业所希望的,是万不得已所要走的“下下策”;诸君算算,在中国,有多少企业的倒闭是借高利贷无法偿还,而宣告破产的呢?
前几天,我碰到了多年未见的赵先生,他原本是一个办阀门厂的私营老板,不过最近他干起了洗车行业了,我问他,怎么转行了,赵先生苦笑道:“干不下去,阀门厂在2011年就已经转让给他人了。”问其原因,原来他也是吃了银行丧失诚信之苦。当初,在他的阀门厂规模还小的时候,生意也红火,有银行放贷员上门找他,说让他把阀门的规模扩大上一个台阶,以最低的利息放贷给他,当时他也觉得是一个好机会,便很爽快的答应了下来,前几年还好,有贷有还,再贷也能很快就下款,不过到了08年开始,他的贷款被银行拖了半年的时间,当时他的企业规模是上去了,如果银行方面放贷正常,按计划,他想再次扩大规模;不过在银行方面迟迟不放贷的情况之下,他为应急,只得同很多企业家一样,走上了借高利贷这条路,从此一道走到黑,在今后的日子,银行跟他是猫捉老鼠一样,等他需要借贷的时候,银行就托着不放,说是银行资金紧张。于是他们一次次的走上了借高利贷这条路,对于中国的企业来说,如果有一天,你依赖上靠高利贷来维持的时候,也就说明这个企业跟倒闭不远,因此,赵先生面对每年要偿还的高利息,不得已在11年宣告破产。现今他说起来,有些感慨,但同时又自我安慰道:“还好在11年,我把阀门厂抛出去,还不算是血本无归,要是顶到现在,就连这个洗车场也没有了。”当然,像赵先生这样的例子,在中国是很常见的!
所以,在这里,我劝一些私营企业家,在扩大规模的时候,要谨慎,对于运行的资金,不要过多依赖于银行,否则迟早有一天,你辛苦了多年,只为他做嫁衣裳而已。
而在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就值得我们去探讨,为什么中国银行要求用户讲信用,用户丧失信用,就要承担责罚的后果,而银行丧失信用,又该由谁来把关。要知道,诚信靠单方是建立不起来的,而是需要建立在双方,银行和用户之间,双方都要守诚信,而如今让我们看到的却只是银行要求用户守信用,而自己却又频频的失信于用户,这又做何解释呢?打铁还需自身硬,银行自身丧失的诚信,谁能奈之它如何?难道说龚断,霸王条款等是银行丧失诚信最好的理由吗?
后一篇:看不起不爱国的赵本山有多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