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大学时期的抱怨日记为何受欢迎?
(2014-01-09 08:48:24)
标签:
才会虚名多些老先生谨记 |
分类: 随心言堂 |
季羡林大学时期的抱怨日记为何受欢迎?
“不是你考,就是我考,考他娘的什么东西?”日记出版时曾被建议删改,季羡林则决定一字不改:“我70年前不是圣人,今后也不会成为圣人。”近日,已故国学大师季羡林1934年在清华大学读书时所写的一段抱怨考试的日记引发关注,网友纷纷称赞大师真性情。
对于季羡林来说,在很多人的眼里,是严谨,不丝一苟的,是刻板的。但很多事情并非是你表面上看到的那样。比如有些人天生看起来胡里花稍,很多人表面看起来说他不正经,但有时候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却很严肃。所以说对“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句话,对混及社会的人来说,一定要谨记!
季羡林在清华大学就读时期的抱怨日记,那是很正常的一种心理泄愤,有人可能把愤怒用嘴巴说出来,整天抱怨这,抱怨那;但那些不说话的人,并不代表着他们就没有抱怨,而对季羡林来说,通过日记的方式来抱怨当时的考试制度,因为对考试来说,不只是现在的学生厌恶,而在季羡林那个时代都一样的。他的抱怨日记之所以受欢迎,那是对当今社会的学子,是深有感受,你看,学校里流传着“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每个学生虽厌恶考试,但还是不得已接受和默认这样的考试制度,平时发些小牢骚也不少,但他们都知道,这些终究是改变不了什么的?而今看像季羡林这样“大师”级别的人物,当年也通过日记骂过考试制度,突然找到一种共鸣,因此受到了热捧和欢迎!
还有一点,大家应该要知道,平时我们的社会对大师级别的人物,总是会容易把他捧上“圣坛”,彰显其优秀的一面,而掩饰了他真实生活的另一面,在这一点上,季羡林老先生说“我70年前不是圣人,今也不会成为圣人”是很让人值得尊敬,因为一个人难的不是掩盖自己的陋习,而是真实的将自己本来的面目展现在世人面前。
法国作家卢梭的《忏悔录》之所以在文学界占据很重要的位置,便他敢于剖析自己丑陋的行为,将自己真实的另一面展现在世界人们的面前。这对我们这个时代来说,是没有几个人会做到。因为大家都会忙着掩盖自己的缺点,将美好的一面展现在众人面前,一些人稍有了一点成就,然后有一帮吹鼓手尽情的吹捧,最后都变成了伟人和圣人了,而看看当世的伟人和圣人,如果有人揭露了他们的伤疤,恐怕都会跳起来非咬你几口不可,更别谈什么自剖的行为,这完全是不可能的。
季老先生的真性情,让我们看到他率真的一面,很值得赞赏,比起那些喜欢用虚名来掩盖自己的缺点的伟人圣人来说,要高尚的多了。
而从另一面看来,季老先生真性情的抱怨日记受欢迎,也让我们看到,在这个时代,很多人还是喜欢像他这样有血有肉的凡人,而不是那些被塑造起来的伟人和圣人,他们除了吃冷猪头肉之外,能给这个社会带来什么呢?所以,我们的社会要远离吃冷猪头肉的伟人和圣人,因为他们多半是被人塑造起来,而应该多些像季羡林老先生这样有血有肉真性情的凡人,这个社会才会变得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