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花30亿盖大剧院能体现出中国文化?

(2010-10-16 07:54:20)
标签:

陈平

中国

高雅艺术

国家大剧院

盖大剧院

杂谈

分类: 随心言堂

花30亿盖大剧院能体现出中国文化?

               
  在春秋战国时代,梁惠王和他的高级干级,大臣豪门们的生活相当糜烂奢侈,而民众的生活相当困苦。为此,孟子说一句:“狗彘食人食,途有饿莩。”来形容。其实,像这样的情况,无论在任何一个时代都存在,比如一些封建君主,为了自己贪图享乐,修建宫殿豪宅,乱用民力,国库空虚了,就乱加税收,闹的天怒人怨,最后老百姓的生活过不下去,唯有揭竿而起,不干了,要造反。当然,像这些历史的教训,对华夏民族来说实在是太深刻了。而我们的后人往往会容易忘记。总抱着的侥幸的心理在浪尖上乘船。
  而现今的中国,似乎也犯了这种毛病,喜欢花大钱,大手笔搞仅高级干部,社会名流富豪流连之地,而忽视普通民众的生存状况。不信,大家看看现在很多政府大楼越盖越豪华,但办事效率却越来越差,有一回,我去政府办一点事,一进大门如堕烟海,分不清东南西北来,七询八问之下方才找到所要找的单位,难怪有很多农村出来的老伯,大字不识几个,站到门口,不敢进去。因为政府豪华大楼的形象已脱离民众的实际所需。越来越惹人厌烦!因为在民众的心里,看到现有政府是外表光鲜亮丽,内在腐烂透顶。不过,有一现象,我们的很多地方政府似乎都乐意盖政府豪华大楼,按这些执政者所言,政府办公楼是标志着一个地方的形象,怎么能含糊,但似乎没有人能够回答,当地民众的生计能否解决是否关系着一个地方的形象。
  中国人好面子,喜欢用花大钱供少数人享受,而不愿意给多数人解决生计问题。最近,网上有报道:今年,国家大剧院提出了一个新名词,就是建立“图腾性品牌”。可能要花30亿元盖一个大剧院。国家大剧院院长陈平觉得“太值了”。陈平说,如果把大剧院比作一个炼钢炉,三年里以及未来数年中它所喷发出的巨大艺术感染力、对国家艺术资源整合的能量、对文化产业的导向与辐射力都是不可估量的。我们的目标是建立起一个标杆,让大家知道高品位高水准的艺术是怎样的,让中国人知道人类创造的文化艺术经典可以达到怎样的极致。一两场演出的票房好不好没关系,关键是不能因放松对艺术质量的把握而自毁长城,我们甘做高雅艺术的守望者。“从这个角度说,没有比这笔钱花得更值的了。”“中国的演员是一流的,中国的舞台美术是二流的,中国的文化产业经营却是三流的。”“这也是提高国民素质的一部分。3年中国家大剧院已经拿了2000万去做艺术普及。这个工作总得有人做,国家应该拿出更多的公共资源来普及高雅艺术。我们期望更多观众从最初的尝鲜者变成音乐的知音。”
  陈平院长口中所说的“很值”,当然是站在他的位置上说话,可以理解。但问题是历史上那些修建迷宫,供自己贪图享乐的君主,那个不认为是“很值”呢?从陈平院长口中,我们也知道,原来现有中国所谓的高雅艺术是需要奢侈的舞台方才能体现出来的。难道这就是中国的文化吗?有时候想想,解放前,很多演艺作品,只流传于民间的街头巷尾,像《茶馆》《雷雨》等都受到普通民众的欢迎,演员演的活灵活现,演出作品的精髓。而现今很多被搬到大舞台上,虽然看起来很光彩夺目,但已失去原来的味道!当然,这些可能在陈平院长的眼里是高雅艺术的表现!
  一个国家的文化,是每个公民的都有同等享受的权利,而如今花30亿盖大剧院,然后为搞本钱,将门票加高,普通民众无能力承受,最后演变成仅供少数权贵观赏,等于剥夺了公民文化的享有权。可能在中国,有些人总喜欢去享受特权,总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像这种低级而又愚蠢的思想依然还在一些权贵和执政者心里存在。
  现今的中国,民众的身上压着几座大山尚未推开,社会上各种各样杂七杂八的税收也跟着增多,当然,这些是跟执政者喜欢花大钱盖豪华建筑有关的。花30亿盖大剧院是不是值不值的问题,而是要认清在中国现阶段这样的情况下,是不合适,结果只会招来民众的非议,怨言,动摇了对政府的信心。这些人忙着盖奢侈大剧院,打着中国高雅文化的旗号体现出的不是中国文化,而是内心的丑陋自私的行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