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天涯海角客
天涯海角客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72,513
  • 关注人气:29,24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牛津数学神童沦为妓女看“天才教育”!

(2008-04-01 08:00:50)
标签:

杂谈

分类: 随心言堂
 从牛津数学神童沦为妓女看“天才教育”!
                 
  我对现今社会宣传神童的方式,一直持有怀疑的态度,也从不认可媒体对“神童”“天才”之类的盲目宣传。如每回看到媒体报道某某之地出现了一位大超同龄人的神童,便开始为这位神童担忧不已!害怕他将来成了媒体的牺牲品!
  其实有关神童的传言,古人早有言传。如《世说新语》载:东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王戎先生,七岁时,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再如孔融十岁,随父到洛阳,时李元礼有威名,登门者须隽才之士或有清誉,又或是中表亲戚,阁人始肯通传,孔融独自到李府,向门官言道:“我是李府君亲。”门官为他通传后请人府相见,李元礼问道:“君与仆有何亲?”,孔融对曰:“昔先祖仲尼(孔子)与君先人伯阳(老子)有问礼之谊,是以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此言出自一个十岁幼童之口,李元礼及在座宾客莫不奇之。时有太中大夫陈韪后至,得闻此事,便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小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能佳。这倒是很常见的事,不过却是对孔融的不以为然。没想到孔融应声答道:“想君小时,乃当了了。”
  自然,有关类似的神童例子是数不胜数。固尔,我们也习惯把这些早慧与众不同的孩子例入了神童的行列之中。随着人们的演变传说,这些神童在后人眼里都成了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人间神仙”!
  其实,诸君只要仔细分析起来,所谓的神童较之与平常的孩子也没啥过人之处!拿七岁的王戎来说,他之所以知道李树上的李是苦李,原因他比一般同龄人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善于思考问题。属于早慧之类型。但诸君要知,早慧并不是“神童”的资本,并非是“天才”的表现。孔融的对答证明孔融是一位思维灵活,反应敏捷,平日求知欲望盛,知识丰富,倒置他练就此等特殊的功能。这些“神童”身上体现出来的现象只是证明一个小孩在某一方面有过人之处而已,并非是无所不能,样样精通!不过在众多俗世之人的眼里,只有书读的好,知识丰富,优胜于同龄人,便给戴上一顶“神童”的帽子,殊不知,大千世界,人本身是灵长动物,每个人的身上都有自己的特长,都有自己优胜于常人之处。
  如昔日吾辈有位同窗,上初小时,每当考试时,成绩一直是倒数第几名,不仅遭教师的冷眼相待,而且同时也遭同学的耻笑,然而他有一特点,脸皮厚,一般同龄人比不了,任你骂或笑,依旧是我行我素。不过平日里,跟他接触的同窗都很佩服他,原因,他知道的东西,他看过的书,一般同龄人都不知道,吾辈愚昧之人,更是自叹不如。他的至理名言便是:“我分数低,并不比你们笨,我只读自己喜欢的书,不喜欢这样的考试而已。”依吾辈看来,该位同窗应该也是属于早慧型的人物。只可惜当时的教育是分数决定一切,如在现今的社会,不幸被某一媒体老记发现,一经报道,必定也会成为“神童”。
  近日在中国发生一件有关神童自杀的悲剧:一个被称为“神童”的女中学生因为“一直受着巨大压力,不看课外书籍不可能”而自杀。自杀的女中学生覃瑶是湖北省枝江市百里洲镇人,两岁上学,12岁被保送进重点高中,在当地被誉为“神童”。3月6日,她在校内池塘自杀。自杀的原因是她感到不看课外书不可能,而她在上英语课时看《格林》杂志受到老师批评,为此感到了难以承受的压力。“我在学校里其实一直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这是覃瑶最后在信上写的。
  覃瑶的自杀震惊了很多人,缘何一个在人们眼中十分优秀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会这样的差。对于覃瑶的自杀,有人怪其母谢女士对她在学习上过于虐待。而谢女士听闻,在博客上反驳:“聪明孩子其实有很多。10岁考上大学的都有啊。为什么覃瑶12岁上高中就是我虐待的?那开始又为什么称她为”神童“?读书是能打出来的事?那还要学校,要教科书干什么?”不管谁怪谁,有一个结果是挽回不了了,便是覃瑶再也不能醒过来了,其实对覃瑶自杀来说,只是所谓“天才教育”的牺牲品而已。诸君都知,在我们的国家,当一个人被媒体捧之为“神童”“天才”之类的称号之后,不管是家长还是学校,对她的期望总是很高,如神童的成绩一定要超过一般同龄人,否则便不配“神童”这个称号!固尔,久而久之,在这些“神童”内心便成一种“我一定要比别人优秀,超越别人”的想法!一旦看到自己的成绩落后于他人,便会心中闷闷不乐!感觉在老师和同学、家长面前抬不起头来。
  众人都希望“神童”“天才”们能飞到天上去,学校为提高知名度,大力的将“神童”扬其校名,媒体为吸引民众眼球,大力的为“神童”宣传,起着推波助澜作用。
  其实有关“神童”的宣传,在世界各国都存在,不知诸君是否听闻,近日有一则关于昔日“数学神童”沦为妓女的报道,震惊了整个英国。报道中称:现年23岁的索菲娅。尤索夫是英国尽人皆知的“数学神童”,早在13岁时便考入牛津大学主攻数学,成为该校史上最年轻的大学生之一。2000年,时年15岁的她由于不满父亲的高压政策,愤然辍学离校出走。2004年,时年19岁的她与一位见习律师结婚,可是一年后便劳燕分飞。生活无着的索菲娅为了支付硕士课程的学费以及公寓的房租,近日竟沦为街头拉客的妓女。
  虽然这位牛津“数学神童”沦为妓女,跟其家庭背景有关。而事实上,真正摧毁她的是自诩教子有方的父亲法卢克先生过早的对她“天才教育”。
  《拔苗助长》的寓言故事,相信诸君皆知:讲的是有位宋国农民,总嫌自己田里的秧苗长得太慢。他成天围着自己那块田转悠,隔一会儿就蹲下去,用手量量秧苗长高了没有,但秧苗好象总是那么高。用什么办法可以让苗长得快一些呢?他转啊想啊,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我把苗往高处拔拔,秧苗不就一下子长高了一大截吗?”说干就干,他就动手把秧苗一棵一棵拔高。他从中午一直干到太阳落山,才拖着发麻的双腿往家走。一进家门,他一边捶腰,一边嚷嚷:“哎哟,今天可把我给累坏了!”他儿子忙问:“爹,您今天干什么重活了,累成这样?”农民洋洋自得地说:“我帮田里的每棵秧苗都长高了一大截!”他儿子觉得很奇怪,拔腿就往田里跑。到田边一看,糟了!早拔的秧苗已经干枯,后拔的也叶儿发蔫,耷拉下来了。
  而我们的教育对待所谓的“神童”也是这般,学校、老师、家长都希望“神童”们能快成长,他们日也盼,晚也盼,盼“神童”们快点成才,为学校扬名,为老师和家长争光。固此,将“神童”们空间占的满满,不知不觉的剥夺了“神童”们的童年欢乐!吾辈见现今社会上很多被人称之为“神童”的孩子,他的脸上总是比他人少些笑容,究其原因,在“神童”的内心深处,都存在一种想法:“我一定要比别人优秀。”而正是这种想法,让“神童”们无形之中背负着一个重重的包袱!
  其实,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早日成才,比别人的孩子优秀。很多人在自家孩子还小的时候,便给她们进行所谓的“天才教育”,如常听闻几岁的孩子会背《唐诗三百首》,背《三字经》;考上大学等等;学校引以为荣,老师引以为荣,家长引以为骄。当然,吾辈亦相信,在这个世界上,的确有很多孩子的确比其他孩子要优秀,接受能力强,可以适当性提前教育,不能盲目将其捧之为“神童”和“天才”给其施加压力。拔苗助长式的“天才教育”可能让孩子满足一时之荣耀,而却让他背起无形的负担,可能会毁了一生。想想,是否会划算!
  要知世间的事物发展都应该有个客观规律,人是不可能改变这些规律,只有遵循规律,一切顺其自然让每个孩子发挥自己的长处,才有可能事半功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