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梁羽生、古龙武侠风格比较
(2016-09-16 14:57:12)分类: 读书笔记 |
金庸、梁羽生、古龙武侠风格比较:
一、小说内容选取的比较:
用感性来直探人生。
二、小说武功特点的比较:
三、小说人物性格特点的比较:
四、故事情节构思的比较:
五、作家语言风格的比较:
金庸小说的语言,典雅古朴、生动活泼、富于变化,且又诙谐逗趣;梁羽生小说的语言,以章回小说
的形式来陈述,多用诗词歌赋和民歌俗语,富有神采;古龙小说的语言则是多采用短句,力避平铺直叙,挥洒肆纵。
(二)
以作品内容而论,梁羽生、金庸的武侠小说法重历史环境表现,依附历史,从此生发开去,演述出一连串虚构的故事。但从摄用历史材料来看,两人又
梁羽生是虚构人物和事件,置入历史背景中,以此来强化历史氛
古
就小说人物的主流倾向而言,梁羽生武侠小说中的人物道德色彩浓烈,正邪严格区分,人物的社会内涵丰富,但人物性格单一,有概念化、公式化的缺陷。金庸武侠小说人物性格复杂,具有
种反传统精神,小说人物亦正亦邪,
古龙小说最注重的是人性的体验,他常用细腻的笔触去描写人物微妙而复杂的情感,常用生与死、幸福与痛苦这样尖锐对立的矛盾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高贵独立的人格,
谈到小说情节,古龙武侠小说也和梁羽生、金庸小说有明显不同。三位大家都善于编织故事,他们的小说情节都十分曲折,构置巧妙,悬念层出不穷,伏线引出千里,环环相知此呼彼应。
梁羽生武快小说情节前工后拙,开篇十分吸引人.以后的情节则渐趋平谈,显得有点才气不足。金庸武侠小说恰恰相反,往往开局平平,随着情节的展开,人物纷纷涌现,情节盘根错节
主干巍峨
古龙武侠小说的情节又不相同。他的小说从头至尾都跳动着最强的音符,情节奇中有奇,巧中合巧 ,偶然中有若必然
,事事不可料,事事又得宜,计中套计,真中套,假中存真,真真假假,变幻莫测。小说
至于小说武功描写
梁、金、古三大家也有各自的风格.梁羽生武侠小说
比起梁羽生来,
金庸的“武功”更令人神往。金庸将武功描写与中华民族的文学艺术和传统文化精神融合在一起,琴棋书画
九官八卦,医道,用毒,皆可化为绝世神功,并将中国传统的儒、释、道精神作为“武功”的最高境界。金庸还着力描写人物练功的艰难历程和坚韧性格,并有声有色、恰如其分地描述出主人公因祸得福、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必然寓于偶然之中的道理
古龙的“武功”风格与众不同,他是以“怪招”取胜的。他的“武功”重精神不重招式
,如《边城刀声》中写叶飞的“飞刀”绝技,“天上地下从来也没有人知道他的‘飞刀’在哪里,也没有人知道刀是怎么发出来的。刀未出手前,谁也想象不到它的速度和力量
’。刀一定在它应该在的地方!…天土地下,你绝对找不到任何人能代替它。若不能了解他那种伟大的精神,就绝不能发出那种足以惊天动地的刀!
古龙的“武功”又强调“攻心为上’,举凡人物的性情、情绪、脾气、衣饰、环境,乃至肌肉的颤动、松紧等,都会对武功的发挥产生影响,而高手决战是不容有丝毫错误的,“他们的心情,他们的神态,他们站着的姿势,都是绝对完美的。”
古龙小说在语言、技巧上,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独家风格.梁羽生小说的语
古龙小说的语言句式短,句法多变,简洁、俐落、洒脱。文章随意挥洒、虎虎有生气,叙事力避平铺直叙,行文多跳跃抖动,情节惊险蹊跷而又不违情悖理,辟境造意,刻意求新。如果说梁羽生是恪守典雅,不失武林大家风度的话,那么金庸就是博采百家,融合中西技法,既典雅古朴、慷慨糠概多气,又浓谐幽默妙语解颐,挥洒肄纵,多样统一地开创了一代武林新风,是“武坛’的绝顶人物 至于古龙,则是大胆恣肆.不守成规 逞才搞藻,笑傲“江湖”,力求新颖变化而又意蕴深邃的武林怪杰。
首先,可以确实的是,金庸在新派武侠小说创作中的地位绝对可以称得上是泰山北斗,其地位无人能及。有人将他和梁羽生、古龙、温瑞安并列为新派武侠小说四大家。其实,在文学研究上可以把他们放在一起来评论,这样方便研究,但他们四个人的成就还是相差很远的,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这主要体现在金庸与他们三人相比高出太多。
先说梁羽生。
梁羽生在他们几个人里是最具传统文人气质的一个作家 。他在小说中表现出来的味道特别具有书生气。他的作品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结构比较传统。几乎就是中国古典小说的章回体。一章一章按部就班下来。很少有那种奇幻莫测的情节线索和出人意表的关目安排。故事的线索起伏不大,象古龙小说那样的山回路转、神龙夭矫几乎没有。武功描写也比较老实写实。
二是语言中规中矩,虽然追求文气,但缺少华采,有的地方甚至显得老套和枯燥。三是人物塑造方面是太过平实。他一共写了三十五部武侠小说,但能让人一见难忘的人物形象却难找到。象他的代表作《七剑下天山》、《江湖三女侠》、《云海玉弓缘》等,整体上讲艺术水平应该说还可以,但里面的人物并不能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这一点他远远比不上古龙,更别说金庸了。古龙的小李飞刀、陆小凤、楚留香、西门吹雪等形象,确实独立鲜明,达到了“这一个”的效果。至于金庸那就更不用说了。
另外,梁羽生在自己创作的整体构想上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他构筑了一个庞大的武林世家体系,从最早的《白发魔女传》开始,下边《塞外奇侠传》、《七剑下天山》、《冰山天女传》、《江湖三女侠》等,几乎每一部作品都承袭了前一部或预设了后一部作品中的人物或故事情节,这在很大程度上消弱了小说留给读者的阅读悬念和想象空间。尤其人物形象,上一部作品中出现过,再在下一部作品中出现,其性格和特色必然要受到一定限制,这在作者来讲是省了事,在读者来讲却少了新鲜感。容易腻烦。人的阅读心理是追求新奇和变化,无论是人物还是情节,总是一副面孔、一套路数激不起人们的好奇心,阅读兴趣就会大大败坏。
再说古龙,在新派武侠小说创作中,一些人认为只有古龙才能与金庸相比,并且说古龙是继金庸之后武侠小说创作的第二高峰。但我认为以古龙的成就远远不能与金庸相比。古龙与其他作家(金庸除外)相比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在金庸已有的基础上又进了一步。突破了旧有的格局,自成一种境界。或者说是别成一家。我们看一些二流和三流作家的作品基本上千人一面,没有什么自己的特色,比如卧龙生、江上鹤、陈青云、柳残阳之流。还有一个美国的萧逸。又有人说这就很不容易了,确实不容易,但不容易并不就代表古龙的成就就可以金庸相提并论,还是不能比。
这可以拿唐诗举个例子,贾岛的创作之与初盛唐的诸大家,也可以说是别开生面,但他成就永远赶不上李杜。就是说境界与境界、格局与格局还是有高下之分的。作家与作家、作品与作品相比较,我认为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气象,一是艺术。
古龙逊于金庸的地方主要是气象。他太单薄了。他的小说一是没有时代背景,二是没有具体的武术招式的描写,三是人物性格缺少发展,不象金庸,郭靖、杨过、令狐冲、张无忌他们性格都有一个令人信服的发展过程。尤其武术招式描写,我只能认为他不会写。所以以不写和故弄玄虚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比如小李飞刀,从来没有人见过他出手,怎样出手,稀里糊涂地就把人杀了。死的人糊涂,恐怕出刀的人也糊涂,就象虚竹在灵鹫宫夺人家宝剑一样,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夺的。大概古龙也没有见过李寻欢出刀。特别是李寻欢与上官金虹比武那一场,干脆都不让读者进门了。陆小凤也是,他的最拿手的功夫的指功,据古龙说能挟住任何人发出的任何一件兵器,但究竟怎样挟,古龙从来没过。
而在金庸作品中有很多写实的武打描写,而且异常精彩。比如《倚天屠龙记》中大战光明顶一场,张无忌与灭绝师太比剑,张无忌的剑尖抵住灭绝师太的剑尖,然后腾空飞起,这太神奇了。关键是不仅神奇,而且可信,这种描写是建立在现实生活的可能的基础之上的,一战时期,同盟国与协约国的两个士兵相互举枪对射,恰好都将子弹射进了对方的枪膛。又况且张无忌与灭绝师太这样的绝顶高手呢。
再比如《天龙八部》第二部“虽万千人吾往矣”那一回,箫峰在聚贤庄大战中原群雄,真是惊心动魄、引人入胜。特别是箫峰用太祖长拳打败玄难那一节真精彩。《天龙八部》第五部嵩山之上,段誉与慕蓉复对打也很过瘾。
而且金庸的武功描写不仅神奇好看,而且符合辩证法。比如郭靖比较笨,学什么都慢,但他肯下功夫,一招练上一千遍、一万遍。杨康和欧阳克聪明,一招练几遍就会了,但对打的时候,郭靖的原则是你有千条妙计,我有一定之规。不论你是什么人使什么新招怪招险招,我就一招愣头愣脑的“亢龙有悔”,爱怎怎地,千招会不如一招熟。别人也闹不了他。再比如虚竹,在少林寺与鸠摩智对打,鸠摩智少林七十二绝技使了三十多种,虚竹就一招“黑虎掏心”打得鸠摩智一点脾气没有。
所以,衡量一部小说成功与否的一个标准就是看它写的真实不真实。当我们看小说的时候感觉象看真的生活一样,这说明小说是成功的。当我们看小说总感觉象看戏一样,这说明小说还有一定的差距。金庸的小说包罗万象,历史地理风俗人情宗教武打甚至烹调,无奇不有,从长刀大马的塞北,到杏花春雨的江南,有点象红楼梦。
但古龙作品中这些东西一概缺如。这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才力不逮,一是学识不足。从这个角度上讲,古龙的小说就象薄薄的一片,不象金庸的小说浑厚大气、酣畅淋漓。古龙的创作走的是一条偷懒取巧的路。从艺术角度说,古龙小说的人物形象、语言、情节设计都有其独到之处,可是在整体气象上比金庸就差得很远了。古龙小说中的人物还有一个特点,都有点变态。这也是他的作品缺少真实性的一方面。现实生活中哪里是这样呢。
至于温瑞安可以置之不论,他的成就与上述三人比就更等而下之了,他在四人中是最差的。其实将他与上述三人并列,有点充数的意思,中国人思维上喜好圆满,总想凑个整数,比如四大发明、四大名著、四大天王、四大金刚,连金庸都不能免俗,在《天龙八部》中还弄了个四大恶人。
温瑞安最成功的作品是《四大名捕会京师》,其他作品都是滥竽充数。我最先读到的温的作品恰恰就是《四大名捕会京师》,人有一种阅读惯性,读了一个作家的东西觉得好,还会接着读他的其他作品。但温瑞安的其他作品,比如什么《惊艳一枪》、《温柔一刀》等却很让我失望,说他粗制滥造还是客气的,在我看来是“上气不接下气”式的粗制滥造,是勉为其难的粗制滥造。
他在风格上走的是古龙的路子,但又学不象,结果弄一些唐诗宋词诌来诌去,生吞活剥,消化不良,总体感觉是太笨。既不象金庸举轻若重、出神入化;又不象古龙举重若轻、挥洒自如;更不象梁羽生老实儒雅、稳健自信。
温瑞安与上述三人的比较使我想起一则文学典故,说是郭沫若与茅盾在一起聊天,谈到了鲁迅,郭沫若说:鲁迅说自己是一头牛,吃进的是草,挤出的是血和牛奶。那么与鲁迅相比,我就是牛尾巴。茅盾接着说:你要是牛尾巴,我就是牛尾巴上的毛。这个典故可以拿来比喻金、梁、古、温四位。金庸是一头牛,梁羽生和古龙就是牛尾巴,但温瑞安连牛尾巴上的毛都不是。
(四)
中国历史上的历史著作和文学作品中有许多侠客形象,春秋战国时期的鲁仲连、段干木、墨子,甚至孔子的徒弟子路,都是。子路是孔子的徒弟中最为武勇任侠的一个,他可以算作“儒侠”。至于墨子,传统上都将他当作哲学家思想家,实际上他更应该被看作伟大的实践家和救人于危难的大侠。而且他的行侠仗义很少功利色彩,完全是出于正义与公理,不求回报不慕虚名不避危难。
春秋战国时期还有一派人物是杨朱学派,他们主张“拨一毛利天下而不为,”主张“英雄不入险地”,与墨子一派恰成对照。司马迁的《史记》中有《游侠列传》和《刺客列传》,《刺客列传》中的荆轲、专诸、豫让、聂政、曹沫等有侠的色彩,但还是更象刺客。他们的精神品格还局限在“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已者容”的狭小境地,其眼界、胸襟、气象很难让人把他们与侠联系在一起。
《游侠列传》里的朱家、郭解的行事做派才象后世意义上的侠。韩非子说“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指出,虽然侠在社会上、江湖中打报不平锄暴安良,但更多地是不通过正常的主流的法律程序实现的,他们凭个人意志和能力达到“实质公正”,但却破坏了“程序公正”,所以一直以来不被当时的政府所承认。朱家、郭解最后的下场也正是他们一贯与政府意志相对抗的必然结果。但他们的“布衣之侠”的身份特色,却受到了后世武侠小说作家尤其是新派武侠小说作家的认同,金庸、梁羽生和古龙作品中的侠基本上都是布衣之侠。这一点,温瑞安与他们三位不同,这也是他的成就远远不能与他们三位相比的原因之一。
唐传奇里的侠的形象就更多了,但唐代的侠有一种半人半神的妖异之气,他们能隐身,能飞行,能于闹市杀人,能取人首级于千里之外。幻想的成分很大。而且唐传奇里的侠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许多人都隶属于某个强力集团,这种隶属关系既不象清代公案小说里的侠同时又是官府公差,也不象《史记》里那些士为知己者死的刺客,他们与强力集团的这种关系反映了唐代藩镇割据各为其主的历史情境。
宋元明清小说里的侠世俗的意味更浓了,有些甚至有点萎琐。象《二拍》里的神偷一枝梅,《三侠五义》《七侠五义》《小五义》《大八义》里的展昭、欧阳春、白玉堂、智化、艾虎等。还有《水浒传》里的一派人物。《聊斋志异》里有一篇《女侠》和一篇《商三官》,写的都是弱女子为报父仇的故事。民国时期出了几位武侠小说作家,象平江不肖生、王度庐、还珠楼主、白羽、郑证因等,但他们所塑造的侠的形象的格调并没有超越前人。
直到金庸,才使侠的形象大大提升了一个层次,升华到“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高度,从这个意义上讲,金庸绝对可以说得上是一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文学大宗师。他就象《倚天屠龙记》中的 张君宝,出于少林而又不受少林局限,终于创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成为中国武侠小说史上的泰山北斗。
金庸的特殊性在于,他的小说受到了上上下下社会各个层次的欢迎,上至名儒硕学,政客党人,下至贩夫走卒,升斗小民,在阅读金庸小说方面都丝毫没有知识、理趣和情感上的障碍,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纵观古今中外的作家,似乎还没有哪一个人在这方面能与金庸比肩。
综上所述,说金庸是前无古人基本可以确定,至于是否后无来者目前不不能确定,但也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