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再访都江堰,体会古代科学之妙(组图)!

标签:
旅游都江堰李冰 |
分类: 行摄中国 |
汶川地震给都江堰景区造成了很大的损坏,那现在何如?前不久小漂再度造访都江堰,物是人非,看见了另一番景象!
我们还是用图片来说我的故事。
这是从公园路进入大门后的伏龙观,这也是纪念都江堰伟大工程的领导者李冰父子的专祠,伏龙--降伏孽龙之意。震后已经两年,现在还处于修复之中。
伏龙观后面的大殿也还没有开放。
位于宝瓶口山顶的斗犀台被重重叠叠的钢架丝网包裹,对不起,尚未对外开放。
沿着内江岸边,山上一字排开的斗犀台、玉垒关、二王庙、秦堰楼均被钢架丝网包裹,尚在进行修复,均不对外开发,在此也就不必要讲有关它们的故事了。
这是位于离堆之上的伏龙观。
斗犀台。
玉垒关。
我们看看上面这张图,事实上,沿着内江右岸边山上的所有景点都在修复之中,尚未对游人开放,包括松茂古道、斗犀台、西关、玉垒关、二王庙、李冰纪念馆、秦堰楼等等。
但你也不必悲哀,内江左边一条游线现在均对外开放,供你参观游赏。事实上,如果你有意体会都江堰伟大工程的奥妙之处,这条游线是最佳选择!
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历经数千年屹立不倒--还能正常发挥其功能,其设计自有其奥妙之处。众所周知,同属古老水利工程的---古巴比伦王国幼发拉底河的汉谟拉比渠和古罗马的人工渠道目前只有了遗迹,功能早就无从发挥了。小漂也是一个好奇心很强的人,今天就带你一起去探寻一下都江堰工程的玄妙之处。
四川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但我要告诉你的是:那是在这个庞大的水利工程完成之后才赢得这一称谓的。早在建堰之前(建堰已经2250多年),四川是一个旱灾与洪涝灾害频繁的地方。
众所周知,当岷江从四川西部的崇山峻岭之中奔腾来到城都平原的时候,四川人民既喜又忧,喜的是岷江带来了生命之水,忧的是洪水季节洪涝灾害频发。事实上,成都平原地形从都江堰起,似一把扇子展开,但扇面西北高东南低,到了枯水季节,岷江从离堆(下面你就看见了)处折向低处的西南部,造成岷江东部时常发生旱灾,岷江西又涝灾不断。
所以当2000多年前,秦国以其雄厚的国力欲征服六国之时,给蜀地派来了李冰,欲把沃野千里的四川变成他征伐六国部队的大粮仓,李冰的任务也很明确---驯服岷江!李冰不愧为一个好领导,也是一个好科学家,不仅完成了这一伟大任务,未曾想也造福四川人民千万年---世世代代无穷尽也!这样的好领导好像现在也不多啊!
现在我们就来体会一下都江堰的神奇之处吧!
都江堰水利工程概括起来主要是三大工程:鱼嘴工程、飞沙堰和宝瓶口工程。
首先我们就看看居于上游的鱼嘴分水堤工程:
这就是那个外形似鱼嘴的鱼嘴分水堤,由于汶川地震将之震裂,现在还在修复加固。
鱼嘴的主要功能呢?“分四六,平潦旱”算是高度概括。这个鱼嘴将奔流而下的岷江分成了内江、外江,内江居于右边,是李冰率众开挖而成,也是成都平原的灌溉用水,河道比较狭窄,而且地势略低,左边的外江是自然河道,宽阔而且深,注意远端还有个百丈堤,百丈堤右边狭窄,左边宽阔。而岷江顺流而下在百丈堤那里拐了一个弯。正是挖掘成了这样一个特殊地形,在洪水季节,当岷江水奔流而下时,在百丈堤遭遇阻碍,加之鱼嘴的分流作用,故六成水进入外江,四成水进入内江;到了枯水季节,水流迟缓,相对外江,而内江的角度和岷江的水流更顺,故六成水进入内江,四成水进入外江。如此就起到了调节水流量的作用。
此外,鱼嘴还有分沙作用。从上图看出,当岷江水拐弯经过百丈堤到达鱼嘴时,由于离心力的作用,较轻的水漫出到内江,而相对较重的沙则大部分留在了外江,这就是二八分沙作用,也就是八成沙留在了外江。你只要坐车在拐弯的时候就能体会到这个原理。
这个大坝则是解放后建的喏,就在鱼嘴分水后的外江下边一点,枯水季节蓄水,保证内江水的充足。上图是坝的正反两面,可见现在正在蓄水。洪水季节,则水自然漫过挡水闸,起到分洪作用。
顺内江而下,就到了都江堰的第二个工程所在地----飞沙堰!
飞沙堰的位置已在图中标出,江水顺江而下在飞沙堰上部拐了一个弯,如果遇上洪水,大量泥沙咆哮而来,然后水流直冲飞沙堰而来,不凑巧的是,这里有个矮堤,并且又是一个弯,泥沙刹车不住凭着惯性,从堤坝上部甩出,流入外江。这就是飞沙堰的妙处---泄洪排沙之用。
这个工程的要诀在于“深淘滩,低作堰”,“深淘滩”就是保证河床有一定的深度,多深呢?李冰就给河床里面埋了很多“卧铁”,当挖到卧铁,就OK了。“低作堰”就是堰不可筑得太高,太高起不到排沙泄洪的需要,所以李冰采用的是两米。
继续顺江而下就到了宝瓶口--第三个伟大工程所在地。
右边的那个小山包就是我们称作的“离堆”,原先和左边的玉垒山体连在一起的,李冰带领众人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从这个相对薄弱的部分凿开一个缺口,内江水就从这个口子浩浩荡荡流入四川平原,给万亩良田进行灌溉了。走边部分离开了原来的山体,所以就叫做“离堆”了。
这就是“宝瓶口”喏,相当于内江河的总出水口。
看了上面两幅图,你可能还有疑问:离堆好像把水也一分为二了呢?
此言不虚啊,事实上,如果遇上洪水,上面鱼嘴、飞沙堰还不能满足泄洪排沙时,这里就发挥作用了,继续看下图:
小结:洪水季节,当岷江水从西部大山深处奔涌咆哮来到都江堰时,经过鱼嘴的分流排沙、再到飞沙堰的泄洪排沙,最后到达离堆处经过最后一次的泄洪,水流终于从宝瓶口驯服乖巧地流入成都平原,灌溉那数百万亩的良田了。有了都江堰这个浩大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就成了一把扇子的扇柄,从宝瓶口流出的水经过无数沟渠流泻到成都平原的良田里,那些无数的小沟渠就形成了扇子的脉脉络络,一把宝扇!----“天府之国”由此诞生并享誉海内外!
放在科技并不发达的2250多年前,李冰父子的确应该是煞费苦心,应该是经过无数次的水流观测计算最后设计出这一堪称宏伟而空前的工程。在此,现代的我们向二位仙人脱帽敬礼了!!!
弄清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妙,最后看看其他一些附属设施了,边上片片边说。
都江堰风景区入口。
经过宝瓶口流出的水,经过这里---建了一个南桥,明清建筑。
南桥前,游人如织。
大门口边的建筑。
进入大门后,游人直奔喷泉处。
原来这里放有---卧铁,李冰用来标明淘河床深度的标志物,这几个是明朝时期的产物。
大路---堰功道直通伏龙观。
两边的小喷泉,有点像古罗马人搞的水法啊!
路边之亭台。
这几个枯木头是87年出土的商代的木头,故称商木,距今3000余年。
这个银杏被称为张松银杏,距今1700余年历史,据说是张松亲手所植,也就是三国时期给刘备献图的那个家伙(放在当今就叫卖国贼喏)!
建于飞沙堰上的坝---现代的建筑。
飞架于内江之上的著名安澜索桥,安渡狂澜之意,号称古代五大名桥之一。但我们现在看见的是1974年建的赝品,并且从原址下移了约100m。
桥对面就是二王庙、秦堰楼之类的建筑。
成都美女全国有名,抓拍一个在鱼嘴观景台上装模作样写书法的美女作为本文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