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玩具分享分水岭自我敏感期 |
分类: 浅谈我见 |
分享是一种善良,还是一种宽容,更是自古以来中国人信奉的传统美德。于我们而言,分享是美好的字眼,在孩子成长的路上,我们总希望能将所有的美好赋予她的身上,仿佛那样便是一种圆满。
单位里,有个同事的孩子叫璇,平时经常会喊我:大妈(最大的妈妈),大妈。因为从16个月时走路还不是特别稳当的时候,就跟着我们,所以平时关系特别的亲昵。璇满20个月之前,不管是吃东西还是玩玩具,只要说一声“璇宝贝,给大妈分一个”,她立马开开心心的分享,那时候我不止一次的夸奖她:璇会懂得分享,真棒。当然,璇的这一行为得益于平时在家的时候,璇妈妈经常让璇帮忙分东西,比如分水果分零食等等。在这一阶段,在我们的眼里一直认为璇是个大方懂得分享的孩子。
可到璇满22个月的时候,事情突然来个大转变,璇开始不乐意分享了。比如她在吃东西的时候,我再叫:璇,分一个给大妈。她会双眼直瞪着你,双手则不停的把食物往嘴里塞或者连忙将食物收拾起来,看着璇着急的小模样,我真是哭笑不得,不过还是卖力在她身边扮委屈求同情,可璇依然一门心思的护住她的食物,那时候眼里根本木有平时又搂又抱又亲的大妈了,不得不说,我的玻璃心被小丫头伤得碎一地,甚至还不住反思我这当大妈的是不是哪天不经意得罪了小宝贝了。可观察几天,发现对其他的小朋友或者老师,璇宝贝都是一个态度。甚至有心急的同事已经开始说:呀,璇真小气呀。难道我们的璇宝贝真的变成小气包了吗?
无独有偶,我们家的可可,虽然最开始不像璇这样有那么好的分享习惯,但整体而言2岁之前一般商量一下都是愿意分享的。但2岁,明显也成了个分水岭。在分享任何东西的时候,可可都需要不断重复:这是我的,我的,我的。那样的理直气壮,仿佛我们才是坏蛋,要分割她的东西一般。
那究竟是什么,让孩子出现了这样的变化呢?其实是因为2岁左右的孩子正好处在自我意识敏感期,伴随而来的就是她开始知道这个是我的,那个是我的,自己的东西不能让别人动,而这正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经阶段。在这个阶段,很多家长或者旁人都会心急的给孩子贴上“自私”“小气”的标签,甚至出现家长直接强制要求孩子分享的情况,但我们都了解这样是不可取的,而分享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是必不可少的,那我们又该怎样来引导孩子学会分享呢?
第一:我们要先接纳孩子的自我意识敏感,然后慢慢引导孩子学会分享。
为了明确东西是“我的”,很多孩子会不愿意将东西拿来分享,因为他们还不了解“借”与“还”这种概念,不知道“借”出去的物品还能完璧归赵,而是觉得玩具给别人了,自己就没有了。这是我们可以引导孩子:玩具是你的,小朋友也很喜欢,我们先借他玩一会,玩好了就还给你。这时很多孩子其实会着急,刚开始的时候,我们不妨可以计时,比如:数到10就还给你。目的是让孩子能了解到真的是可以还回来,让他觉得安心。东西回来后做短暂停留再借出去,反复几次,孩子大致就能明白借还的概念。同时还可以告诉孩子:“你也可以征得小朋友的同意,玩他的玩具,但玩够了也要还给人家的。因为这个玩具不是你的。”
第二:不要强制孩子分享
许多时候,面对别人家孩子想要我们东西的时候,如果咱们的孩子不愿意,我们会觉得自己的孩子没礼物,不懂得分享等等。经常是孩子哭呀闹得叫不要,我们还一边自作主张把东西分享出去,甚至跟对方的父母说:没关系没关系。虽然我们是出于礼貌问题,才逼着宝宝把心爱的玩具交出来,但那样会使宝宝迷惑不解。况且,孩子对自己的东西是有决定权的,而孩子捍卫自己的权利也是社会交往的基本准则。你可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宝宝不给别人玩玩具可能还有其他原因,比如他还没玩够,或者是他对这个小朋友特别陌生、没有认同感。这时可以缓一步,让宝宝再玩几分钟(你可以明确玩的时间).然后再给其他小朋友玩。
第三:接纳孩子的情绪
如果孩子不肯把自己的玩具给别人玩,妈妈可以表示理解,并替他说出自己的感受:“我知道你想自己玩你的玩具。”“小朋友把你的小汽车拿走了,你很伤心。”当宝宝松开紧抓在手心里的玩具交给别的小朋友时,要及时赞美宝宝。
第四:让孩子有主人翁的感觉
当宝宝不愿给小朋友玩具时,爸爸妈妈可以提醒宝宝:“他还不会玩呢,你教教他。”让宝宝觉得他对玩具仍有控制权,而且从教别的小朋友玩玩具的过程中体会成就感。
第五:多帮助孩子建立玩伴关系
现在许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平时很少接触到小伙伴。在家里,几个大人围着孩子转,非要抢着跟孩子一起玩玩具吃东西的机会少之又少,所以在家里,孩子就很难真正学会分享。而分享,需要不停的去经历,才会慢慢感受到分享带来的快乐以及满足。所以,平时要多带孩子出门,让孩子有机会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伙伴关系,从中去学习去感受分享。总之,孩子现在正在建构自我意识,正在迈向独立。在这个阶段,孩子建立起“所有权”的概念:我、我的、我的东西。在这么大的孩子心目中,所有的东西都是“我的”,并没有意识到别人也有“我的”这种观点,也不明白为什么要跟别人分享。所以爸爸妈妈遇到这种情况不要着急,只要有耐心地教孩子,他会渐渐懂得怎样与他人分享。
当然,除了这种阶段性的“小气”之外,我们平时在生活上也要对孩子多加引导。平时吃水果的时候,可以引导孩子给大人分水果,告诉孩子好吃的要分享,偶尔先吃的时候,也要给晚到的人预留一些,还可以尝试着让孩子把好的、大的先给别人吃,而大人在欣然接受孩子给你的东西时,别忘了说“谢谢!”,让孩子感受到真实的分享,同时也在无形中让孩子学习了礼貌待人。
所以,要让分享成为自觉自愿的行为,不是那么简单,更不是口头说说就可以。我们要努力做到用快乐的情绪真实地和孩子分享,对孩子每一次小小的进步都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孩子的分享行为,让孩子慢慢习惯并乐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