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孩子行为老师告状 |
分类: 浅谈我见 |
记得自己小时候,因为家族里很多当老师的,所以不管是幼儿园还是小学,自己一直有“亲戚”老师,有了这层关系,总觉得跟老师要更亲近一些,也或许因为这样,让小小的我有点肆无忌惮常常跟“亲戚”老师告状,那会老师们并没有阻止我这种行为,甚至还对比表示赞赏,当然,在小朋友圈里,我被排挤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或许因为自己小时候拥有过这样的烦恼,所以自从自己当妈当老师,我一直很注重这个问题,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及学生因为这样的问题被排挤,更不希望自己成为助长恶习的老师。
在孩子成长过程,告状几乎成为必然会出现的一个过程。不过有一点我们可以确定,每次告状的背后都隐藏着很多的背景和原因,所以我们家长应该视情况而定,究其原因,对症下药,适当的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帮助孩子正确看待问题、学会独立解决问题。以下根据平时遇到的一些事例做相应的分析。
第一:因为月龄小无法独立解决问题能力而引起的告状
记得可可一岁多的时候,告状的频率要高一些。比如哥哥抢了她的玩具、哥哥打了她等等,这是因为孩子的年龄还比较小,社会经验不足,社会行为技能相对较弱,希望得到别人帮助,或许在大人看来,这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在孩子那里往往是看作无法解决的问题,无法承受的压力,进而成为他们遭遇消极情绪的源头。
应对措施:
这时候,我们不但要照顾孩子的情绪,还要引导孩子自己解决问题,也需要让孩子知道我们父母是她坚强的后盾。所以每次见可可哭哭滴滴来到身边的时候,我一般会先拥她入怀,接纳她的消极情绪,给她关爱。等她哭完后让她复述事情的经过,引导她主动跟哥哥用语言交涉,如果是哥哥抢了玩具,我跟她说:你可以告诉哥哥玩具我还要玩,请你还给我~一开始我们可以陪在孩子身边,看着他们用语言沟通,遇到强势霸道的对手,父母可以出面告诉孩子是与非,慢慢帮助孩子建立主动解决问题的习惯。
第二:想让家长对她的是非判断作出肯定。
孩子两三岁后,慢慢开始会有另外一种“告状”。比如:妈妈,哥哥吃饭老是到处跑,我都不会。比如:老师,某某上课还在讲话,我都不会。此类种种,不胜枚举,庆幸的是孩子都特别的天真可爱,他们通常都当着对方的面告这种状,而作为家长或者老师,这时候的注意力不仅仅要放在告状的孩子身上,还要留意被告状孩子的情绪。
应对措施:
首先,要肯定行为。这个行为是是非判断的行为,而不是告状的行为。比如:对的,吃饭的时候需要坐在餐桌前,吃完的才能离开。其次:注意自己的态度,成人的态度将有可能把“告状”推向正向或者反向。见到很多家长会有这样的行为,比如孩子告状说谁谁吃饭到处跑的时候,家长会说:你很棒你会乖乖吃饭,谁谁太不乖了,还到处跑呢,没礼貌等等。这样处理的时候,就很容易将孩子的告状带到另一种心里扭曲的层面。再次:一定要顾及到被告状孩子的情绪,因为被告状的人常常会因此排挤告状的人。我通常会说:哥哥不知道吃饭要坐在位置上吃了,现在他知道了,就会吃完再走哦。然后转头跟可可说:如果哥哥下次忘记了,你记得提醒哥哥好吗?平时在学校里,孩子们的告状我也用类似的方式来处理。这样不但尊重被告状的,也让告状的孩子明白再遇到此类情况的处理方式,而且也肯定了告状孩子的是非判断!
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初的爱告状是他们的年龄特征决定的。大人对于孩子实事求是的告状要认真对待,及时予以正确处理,当然更重要的是强化孩子自我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淡化其“告状意识”乃至依赖心理。虽然我们都不提倡告状行为,但仍不可片面的对孩子的“告状”不置可否,不仅会使一些有害的问题无法及时解决,还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但如果鼓励他们的告状行为则会使其他孩子争相效仿,以致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发展,更为严重的是,会使一些小孩养成时时窥视他人秘密的不正常心态,导致其人格的畸形发展。所以一旦孩子告错了状,家长和老师都应该及时对他进行提醒、帮助和纠正。
如今孩子渐渐长大,告状的行为越来越少,她已经从平时的告状中慢慢学会如何独立解决问题,而且我们处理告状行为的时候不是在鼓励孩子“告状”的时候,慢慢孩子也知道告状是不被提倡的。如此,她便能以更好的心态跟小伙伴们相处。
本文已发表在《心理育儿》2014.08。
后一篇:暑假里短暂的农忙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