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潘金莲的案子必须翻》

(2023-08-28 10:33:19)
标签:

红楼梦

分类: 红楼梦

下卷 第九十一回 第二节:潘金莲的案子必须翻

【原文】

  当日宝蟾自去取了酒壶,仍是稳稳重重一脸的正气.薛蝌偷眼看了,反倒后悔,疑心或者是自己错想了他们,也未可知.果然如此,倒辜负了他这一番美意,保不住日后倒要和自己也闹起来,岂非自惹的呢.过了两天,甚觉安静.薛蝌遇见宝蟾,宝蟾便低头走了,连眼皮儿也不抬,遇见金桂,金桂却一盆火儿的赶着.薛蝌见这般光景,反倒过意不去.这且不表.

且说宝钗母女觉得金桂几天安静,待人忽亲热起来,一家子都为罕事.薛姨妈十分欢喜,想到必是薛蟠娶这媳妇时冲犯了什么,才败坏了这几年.目今闹出这样事来,亏得家里有钱,贾府出力,方才有了指望.媳妇儿忽然安静起来,或者是蟠儿转过运气来了,也未可知,于是自己心里倒以为希有之奇.这日饭后扶了同贵过来,到金桂房里瞧瞧.走到院中,只听一个男人和金桂说话.同贵知机,便说道:大奶奶,老太太过来了。说着已到门口.只见一个人影儿在房门后一躲,薛姨妈一吓,倒退了出来.金桂道:太太请里头坐.没有外人,他就是我的过继兄弟,本住在屯里,不惯见人,因没有见过太太.今儿才来,还没去请太太的安。薛姨妈道:既是舅爷,不妨见见。金桂叫兄弟出来,见了薛姨妈,作了一个揖,问了好.薛姨妈也问了好,坐下叙起话来.薛姨妈道:舅爷上京几时了?"那夏三道:前月我妈没有人管家,把我过继来的.前日才进京,今日来瞧姐姐。薛姨妈看那人不尴尬,于是略坐坐儿,便起身道:舅爷坐着罢。回头向金桂道:舅爷头上末下的来,留在咱们这里吃了饭再去罢。金桂答应着,薛姨妈自去了.金桂见婆婆去了,便向夏三道:你坐着,今日可是过了明路的了,省得我们二爷查考你.我今日还叫你买些东西,只别叫众人看见。夏三道:这个交给我就完了.你要什么,只要有钱,我就买得来。金桂道:且别说嘴,你买上了当,我可不收。说着,二人又笑了一回,然后金桂陪夏三吃了晚饭,又告诉他买的东西,又嘱咐一回,夏三自去.从此夏三往来不绝.虽有个年老的门上人,知是舅爷,也不常回,从此生出无限风波,这是后话.不表.

【端木持易见解】

金桂为什么“待人忽亲热起来”?并且“忽然安静起来”?曾经的母老虎,如今又俨然一副人畜无害的样子,果然是变好了吗?薛姨妈想当然的认为“或者是蟠儿转过运气来了”。而实际上呢?却是潘金莲完全变了心。

《水浒传》里面,潘金莲自从和西门庆勾搭上以后,反而对武大郎态度“忽亲热起来”,也“忽然安静起来”。一方面她是有愧于武大郎,另一方面她欲望得到满足,生活有了快乐,有了希望,她不再觉得绝望。所以,才会好像“忽然”变了性格似的。现在的金桂,也是如此。她已经不再寄希望于薛蟠,而是重新寻找到了精神的寄托——薛蝌;肉体的寄托——夏三(下三滥的意思)。所以,这才是她变化的根本原因。

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对某些人、某些事,寄予厚望。然而,当我们逐渐发现,所托之人、所托之事,绝无一丁点希望和可能,我们就会因为绝望而愤怒、而无奈、而悲伤。然后再冷静的思考,我们就会彻底放弃那个人或者那件事儿。更进一步,我们会寻找新的方向、新的希望、新的力量。这就是人之常情,事之必然。

就拿某个嗜赌成性的人来说,一开始可能你会对他抱有希望,认为他会觉悟,会改变;然后你一次一次的失望;再然后,你发现根本不可能改变,他已经深陷其中;最后,你穷尽了一切财产、情感、耐心,他依然不肯回头。于是,你不得不彻底抛弃他。终于,你不再烦躁、不再悲伤、不再绝望。你自己好像重生了一样,再也不会因为那个把你拖向死亡的人而难过了。

所以,我特别理解金桂,当她寻找到摆脱薛蟠的新方法、新方向、新力量以后,她的生命之光被再次点燃了,她自然恢复了人的真善美的一面——亲热、平静、祥和。

很多人批判金桂和潘金莲,可没有人批判那该死的社会体制问题。就拿潘金莲来说,九岁以五两银子被卖,刚满十五岁又被30两银子卖给张大户,然后18岁时,张大户的大老婆为了报复她把她送给武大郎,让武大郎羞辱她。你们说,怎么能怪潘金莲呢?金桂的情况虽然比潘金莲好点,可她也是一旦嫁了薛蟠,也就再无改嫁可能了,无论婚姻多么不幸,她都得忍着,这样的婚姻,让她崩溃,她怎么受得了呢?她不变坏,那是天理不容啊。

好的制度能让坏人变成好人,差的制度让好人变成坏人。这就是制度的重要性。制度如果能够不断变革,不断调优,那么,制度就还是有希望的。可一旦制度固化,丧失任何改变的可能,那么,制度就会变成恶魔,绞杀一切生命活力。于是,它会没日没夜的自动创造自己的掘墓人,直到这个制度被彻底推翻为止。

私有制和等级制,就是这样的制度,它们都有极强的自噬性。而之所以能够自噬,就是因为,人并不只是制度的产物,它还是制度的造物者。没有人的光辉和伟大——人的自主和自动,又怎么可能产生这种自噬性呢?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破坏制度者,反而是一种希望。正如金桂和潘金莲,他们是现存制度的破坏者,就是一种希望。因此,他们必然遭到制度维护者一万倍的诅咒和报复。而我们很多人,却往往是吃“血馒头”的那些群氓之一,更是这些制度的直接被戕害者。

所以,金桂和潘金莲,在婚姻方面所受的迫害,我们必须为她们呐喊,为她们主持公道,为她们翻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热病难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