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逼着青年们,咀嚼老菜瓜们的苦瓜蒂?》
(2023-06-21 10:52:45)
标签:
红楼梦 |
分类: 红楼梦 |
下卷 第八十七回 总论:谁在逼着青年们,咀嚼老菜瓜们的苦瓜蒂?
【原文】
略。
【端木持易见解】
有一首歌叫《往事只能回味》,歌词中说“时光一逝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忆童年时竹马青梅,两小无猜日夜相随,春风又吹红了花蕊。”
本回讲黛玉“感深秋抚琴悲往事”,妙玉“坐禅寂走火入邪魔”,讲的就是两个青春少女在回味往事。那么,果真是他们两个自己的回味吗?
我的看法是,得从两个方面来看这事儿。先当真,后当假。
当真怎么讲?
当真,那就是真的是她们二人的真实回味。她们为什么回味呢?因为现实受了阻挠、困顿、苦难了。人只有无法前进的时候,才会回首,就像奔腾的马儿,是没有闲暇回头的。
当假怎么讲?
那就不是黛玉和妙玉在回味。而是作者自己的回味。是作者强加给黛玉和妙玉的苦难,是虚拟的苦难,是把自己的苦难加到青年身上,让青年人做僵尸,代自己的嘴巴,诉说自己的苦难。这里的黛玉和妙玉,不是现实中存在的人,是作者的化身罢了。
我向来不相信青年会像作者笔下的那样。为什么呢?
因为作者笔下的青年,忧伤深沉,软弱无能,万念俱寂。这些特点,不属于真实的青年,大多都是中老年人,才会如此。可是,过去写书的往往却不是青年,而一般都是中老年人。所以,他们笔下的青年,是自己观察的或者回忆中的青年。这种观察和回忆,就往往受现实中的自己的影响。现实中的作者自己“忧伤深沉、软弱无能、万念俱寂”,他们就会认为,其他人,哪怕是青年,也会如此。
他们就像我们现在很多专家,就喜欢指责现实中的青年,说他们“躺平”了,“不讲武德”了,“不负责任”了,“不肯吃苦”了,“不孝顺”了,“不听话”了……,等等。
他们大多都是反青年的。所以,他们笔下的青年,就是不现实的、荒谬的、虚构的、臆想的。如果他们的心是年轻的、奋发的、进步的,他们就会支持青年,他们笔下的青年,就是比较符合实际的。可惜,他们的心,早死了。我这里特指的下卷作者,上卷的作者,心就比较年轻,是青年人的。
我今天讲这一些,目的是什么呢?
就是要告诉诸位,我们要相信青年,对青年要有一个基本的常识性的判断和把握,那就是青年人绝大多数是热情的、阳光的、乐观的、充满希望的。即便他们承受苦难、面对压迫、饱受屈辱,他们的基本性质和特点,也不会改变。我们应该对此抱有最基本的信念。
鲁迅先生说:“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青年自身本没有冷气,那他们需要摆脱的“冷气”究竟是什么?其实就是我们社会中的那些中老年人——那些所谓“成熟者”,“聪明人”,“老江湖”,以及那些一无所成,早已经“自暴自弃”的 “现实失败者”。这些人,都需要青年人努力去摆脱。鲁迅和我,都不喜欢,我们的青年因他们而使自己变得苍凉。
红楼梦下卷这样充满“冷气”。他就是要把青年往回带,让青年去回味。只是作者愚蠢,自以为谁。他那里晓得,青年们正是成长创造的时期,哪有什么需要回味的?哪有什么东西值得回味?非逼他们回味,那么他们咀嚼的,也只能是你们这些老菜瓜的苦瓜蒂,而不是他们自己的。
真正的青年只有现实、只需未来,他们有的是力量、智慧、梦想和信念。他们需要的只是:面对现实,面向未来;克服时代,践行理想;策马奔腾,一往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