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虎头捉虱》

(2023-03-06 10:46:40)
标签:

红楼梦

分类: 红楼梦

下卷 第八十三回 第八节:虎头捉虱

【原文】

  且说薛家夏金桂赶了薛蟠出去,日间拌嘴没有对头,秋菱又住在宝钗那边去了,只剩得宝蟾一人同住.既给与薛蟠作妾,宝蟾的意气又不比从前了.金桂看去更是一个对头,自己也后悔不来.一日,吃了几杯闷酒,躺在炕上,便要借那宝蟾做个醒酒汤儿,因问着宝蟾道:大爷前日出门,到底是到那里去?你自然是知道的了。宝蟾道:我那里知道.他在奶奶跟前还不说,谁知道他那些事!"金桂冷笑道:如今还有什么奶奶太太的,都是你们的世界了.别人是惹不得的,有人护庇着,我也不敢去虎头上捉虱子.你还是我的丫头,问你一句话,你就和我摔脸子,说塞话.你既这么有势力,为什么不把我勒死了,你和秋菱不拘谁做了奶奶,那不清净了么!偏我又不死,碍着你们的道儿。”宝蟾听了这话,那里受得住,便眼睛直直的瞅着金桂道:“奶奶这些闲话只好说给别人听去!我并没和奶奶说什么.奶奶不敢惹人家,何苦来拿着我们小软儿出气呢.正经的,奶奶又装听不见,`没事人一大堆'了。说着,便哭天哭地起来.金桂越发性起,便爬下炕来,要打宝蟾.宝蟾也是夏家的风气,半点儿不让.金桂将桌椅杯盏,尽行打翻,那宝蟾只管喊冤叫屈,那里理会他半点儿.岂知薛姨妈在宝钗房中听见如此吵嚷,叫香菱:“你去瞧瞧,且劝劝他。”宝钗道:“使不得,妈妈别叫他去.他去了岂能劝他,那更是火上浇了油了."薛姨妈道:既这么样,我自己过去。宝钗道:依我说妈妈也不用去,由着他们闹去罢.这也是没法儿的事了。薛姨妈道:这那里还了得!"说着,自己扶了丫头,往金桂这边来.宝钗只得也跟着过去,又嘱咐香菱道:你在这里罢。

【端木持易见解】

老百姓喜欢看《三国演义》,因为他讲的都是天下江山社稷,英雄豪杰,建功立业,没有生产,不谈家庭,也就没有繁琐的事情。喜欢看《水浒传》,因为它讲的都是英雄豪杰,快意恩仇,江湖义气,没有生产,家庭破产,也就没有平淡的日子。孩子们喜欢看《西游记》,因为它讲的盖世英雄,降妖除魔,上天入地,神仙日子,也是没有生产,没有家庭,也就没有重复的苦恼。三国在朝廷,水浒在江湖,西游在天地,都是超越家庭的,都是英雄豪杰,都是痛快的。红楼梦却只在园子里,家庭中,平平淡淡,及其细致琐碎,跟其他三个一样的是,也没有生产。

也就是说,红楼梦比其他三部的场景要小,写的更加细致,属于以小见大。它通过解剖一个家族——封建社会的基本社会单位——来揭露整个封建社会。就像马克思揭示商品和生产商品的企业——资本社会的基本社会单位——来揭露整个资本社会一样。马克思以生产为核心,而红楼梦却是以消费为核心。生产是消费的基础,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所以,我个人认为,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生产过程充满镇压和剥夺,消费过程同样充满争斗和纠葛。

所以红楼梦和资本论,最是深刻,也最是繁琐,不深入进去阅读的人,无法品味其韵味。这个韵味,是水的味道。上善若水。

有个资本论的教育家,叫陈征,他写的《<</span>资本论>解说》,就很好。我买了,还没来得及细看。我为什么买他的书,因为他平生最爱的就是《资本论》和《红楼梦》。这算是“臭味相投”,合了脾气了。

为什么开头,要讲这一通?

就是因为,每每看到大观园里这些“撕、扯、掐、咬”,总是令人莫名的厌烦。但厌烦之后,也不得不冷静下来,再品一品,发现这才生生活的本质,这才是最真切的现实。我们必须要做一个勇者,“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

夏金桂生活在薛家,她觉得自己没有能够主宰这个世界,世界是不属于她的。她的主观感受,对不对?是对的。曾经她在家里的时候,她是完全的主子,整个世界都是属于她的。可当她嫁人以后,她的地位一落千丈,变成了从属的地位。所以她才愤愤不平,她要挣扎,她要斗争,她要反抗。很多人觉得她无厘头,她野蛮,她无理取闹,她瞎折腾。可是,“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夏金桂的苦,实际上是一个亡国亡家之人的苦。我们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曾经在自己家里是“小主人”,“土皇帝”,“太上皇”,可是一旦走入学校、社会、工厂、单位,他们就变成了资本的从属者,这种主观感受,实际上也是“亡国亡家”之人的苦。这也是为什么好多孩子,难以接受学校、工厂、社会、单位的根本原因。他们有强烈的主人翁意识,无法接受不平等的对待,怎么能高兴得起来呢?

我很欣赏夏金桂这种“夏家的风气”,即“一点不让”的风气。我唯一看不起她的就是,如宝蟾所言“奶奶不敢惹人家,何苦来拿着我们小软儿出气呢.正经的,奶奶又装听不见,`没事人一大堆'了”,即夏金桂无力挑战整个体系,她改变不了男女不平等的封建社会整个大厦,她甚至反抗不了薛姨妈、薛宝钗、薛蟠,更反抗不了荣宁二府,皇宫,以及法律和规则、道德和习俗等等上层建筑,她甚至都没有意识到她的苦来自于何处,所以她才折腾遇到的所有人。于是她向下,欺负比她更弱的人,自己是个“小软儿”,却还要欺负更软的“小软儿”,这是我看不起她的地方。鲁迅说“强者愤怒,向更强者抽刀;弱者愤怒,向更弱者抽刀”。这是我看不起夏金桂的地方。

我们华夏家的人,大多都是夏金桂这样小软儿,越金贵,越小软。对外呢?“没事人一大堆”——装作局外人,把事情推得干干净净。对内呢?使劲儿的“撕扯掐咬”,“半点不让”。真是多少年了,奴才的劣根性,一点没变。

正因为宝蟾看透了夏金桂无能的本质,才打心眼里鄙视她。宝蟾比她有勇气,不怕她这个纸老虎,敢于大胆反抗,“一旦不让”,争取做主人,真正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大家有空就盘点一下身边的人,看看谁是小软儿,谁是真正的勇者。标准就是欺软怕硬,还是除暴安良,虎头捉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御座金佛》
后一篇:《混帐世界》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