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渝水耕夫
渝水耕夫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329
  • 关注人气:1,15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研究】乡村教育改革发展的天时地利与人和

(2022-07-02 19:53:36)

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为乡村教育的振兴与持续改革创造了难以期遇的天时地利与人和,同样的,乡村教育改革成了乡村振兴战略永续实施的人文基础。笔者通过线上参加了在浙江缙云县召开的全国乡村教育振兴高峰论坛暨第四届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共同体年会。因为疫情,因为其他不为人知的原因,全国第三届(第一届2015年在四川广元举行,第二届2016年10月在甘肃平凉举行)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年会2017年12月在河南濮阳召开后,过了长长的四年才有了缙云年会,作为农村教育研究者与实践者,四年半的焦虑和缙云年会的激动无以复加。信笔游纸,表表对乡村教育改革天时、地利与人和的思考。

一、乡村教育改革的“天时” 乡村教育是国家战略的需要,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现在我们赶上了一个非常好的机遇。习近平总书记说:“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教育部长怀进鹏也指出要“统筹推进乡村教育振兴和教育振兴乡村工作”。 与此同时,我们也充分认识到,乡村教育小班小校的形式,将是未来教育的重要形态。第七次人口普查,城镇人口只有 63.89%,那么还有 36% 是乡村人口,即使在未来的 10-20 年,城镇化还会继续的加快,城镇化会达到 80% 以上,但是乡村人口还有将近 20%,在中国意味着近 3 亿人口。所以乡村教育永远是需要的,乡村教育永远不会消失。在 2016 年日本的全国分人数段的学校占比,1000 人以上的学校是少数,300-400 是最多,50 人以下的学校有将近 10%,50 到 100 人的占 8%。所以这种现状反映出:目前的小班化乡村学校永远不会消亡,而且有可能还是未来教育的一个重要形式。 当教育从基本均衡走向优质均衡的时候,就不再是要求城乡有“同样的教育”,而是寻求城乡更“适性的教育“,在乡村践行更适合于乡村孩子的教育。

二、乡村教育改革的“地利” 乡村教育有自己的优势和价值。乡村学校有三个显性优势:一是班额小,比城里小;二是干预少,家长遵照老师的指导,基本不会干预;三是乡村学校有很多资源比城里更丰富。工业化社会缺乏的信任、共享和敬畏,是未来社会发展最需要的三个品质,却是农耕社会里天生的内在优势。比如农村相互之间都熟悉,可以信任共享;乡村是敬畏自然的,工业化的社会更多是要改造自然,要改变自然,要征服自然。 未来教育应该是具有乡村特质的,更关注顺应自然,更强调遵循规律,更在乎与自我、他人、自然、社会和谐共处。

三、乡村教育改革发展的“人和”

本世纪以来,尤其是国家果断叫停了逆教育规律与社会发展规律而行的撤点并校以来,全国各地乡村教育改革实践亮点纷呈,云南的分众美丽小学,贵州的田字格学校,四川广元的范家小学,甘肃平凉华亭、静宁、崇信等地的乡村小规模学校,河南濮阳的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改革发展,成了全国乡村教育改革的先行者与持续探索者。 全国乡村教育振兴高峰论坛暨第四届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共同体年会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缙云教育,成为新时代乡村教育新的亮点和着力点。

缙云乡村教育探索之路,从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主要经历了 4 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自下而上、自主摸索”,是以长坑小学为代表的乡村全寄宿式学校探索,学校通过“质量扎根、校容起家、特色发展、科研兴校”四步策略,积极开展新生活教育。

在第二个阶段,“多方参与、特色驱动”主要以城北小学、坑沿小学、章村小学三个学校为代表,在社会各界力量的支持下,各校基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村校融合”的理念,大力推进拓展性课程、项目制教学改革。

第三阶段“上下联动、抱团发展”,2020 年,通过自主报名、双向选择,缙云县小微学校联盟正式组建、抱团发展,形成了行政保障、专家引领、社会参与、上下联动等共同助力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建设氛围。

第四阶段,“多元共建,乡村振兴”,缙云与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浙江致朴公益基金会正在共同策划三方共建乡村振兴教育实验区项目。 乡村教育改革发展的天时、地利、人和正当时。纵观整个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在乡村振兴战略也已成为国家振兴战略关键时期,乡村教育的改革发展必然到了非常重要的重要时期,乡村学校、教师应该说碰到了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

【教育研究】乡村教育改革发展的天时地利与人和

【教育研究】乡村教育改革发展的天时地利与人和

【教育研究】乡村教育改革发展的天时地利与人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