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北京人抵触人口普查的原因
(2010-08-24 08:30:35)
标签:
道德观察婚姻家庭两性亲情友情情感社会热点文化新闻观察 |
【新闻观察】——从相关报道中获悉,抵触人口普查,也有下面几点:多处住房情况,离异、再婚及领养子女情况,都被视为个人隐私。一些人由于利益的驱动,担心失去已得利益,如拆迁补偿、领取未销死亡退休金等,隐瞒事实真相。部分政策外生育人员想逃避交费。一房多户的群租、合租,如不在入户时进行详细询问,普查资料很容易被遗漏。更多的人认为人口普查与己无关。
人口普查是我国十年一次的重要国情国力调查,涉及面广、历时时间长、工作难度大。通过人口普查可以系统的查清我国人口在数量、结构分布、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变化情况,对我国未来制定人口政策、经济政策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纵观整个调查工作,普查员“入户难”已经成为人口普查工作的主要难点之一,如何解决普查员“入户难”,保证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已成为各级普查机构极度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在北京市上地街道办事处上班的“微笑六普,和谐上地”在其博客分析说,普查员“入户难”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调查户配合程度低,防备心理强。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环境也随之发生着巨大的改变。人事活动越发广泛,人员流动日趋活跃,社会不稳定因素日益增加,由此而导致居民的防备心理不断增强。基于部门调查户怕麻烦的心理以及对个人隐私保密意识的提高,对普查工作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因此,普查员“入户难”现象时有发生。二是商业调查引发的弊端。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各种各样的商业调查层出不穷,其中不乏各种形式的欺诈行为。这种不规范、不守信的商业调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居民对政府调查的认可。无论是采用什么形式的入户调查,居民首先都是持怀疑态度,特别是像人口普查这类牵涉到家人个人隐私的调查更是受到居民的排斥,甚至有人将政府的人口普查与其他调查相混淆,缺乏信任感。三是普查员最恰当的入户时机难以把握。在人口普查的过程中,部分居民由于工作等各种原因,早出晚归,普查员多次登门找不到人的情况比较普遍。一般入户最佳时间是早、中、晚饭前后约两个小时时间,时间比较紧凑,为了不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作息,普查员往往比较难以把握合适的入户时机,居民抱怨现象时有发生。同时我区外来人口众多,流动性强,这也给人口普查登记带来了一定难度,这部分人口如何调查准确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四是一些特殊人群对调查工作存在抵触情绪。如下岗人员、有过不良记录人员、个别生活困难人员,对社会有不满情绪,产生抵触心理,不愿意配合人口普查工作。
在人口普查过程中,普查员将直接面对调查对象,其调查技巧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普查员没有足够的调查技巧,即使百分之百掌握了调查方案,也难以取得居民的信任。因此,普查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调查技巧,确保人口普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是上门时介绍技巧。普查员入户登记,代表的是政府的形象,因此要保持较好的精神面貌,举止端正,并佩戴好普查员证。入户前首先要简明扼要的表明自己的身份和来访目的,取得调查户的接纳和信任。二是登记询问技巧。普查员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掌握一定的询问技巧,询问要通俗易懂,态度要热情诚恳。询问一般从简单的问题入手,然后再询问复杂话题。如果涉及到敏感性问题,最好放在最后询问。询问的过程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引导调查户进入调查的主题,也可以最大程度上的降低调查户的戒备心理。三是对调查户隐私的保密。人口普查内容涉及到调查户的个人隐私,因此在调查时要避免无关人员在场,针对一些敏感性话题,要郑重承诺对调查户的隐私进行保密。总之,在调查过程中,普查员要善于观察和思考,才能确保普查数据真实、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