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城市中农民工的业余文化生活——
来自农民工“夜生活”的调查
本报记者高峰
扈啸
[采访前言] 如今,城市里总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勤劳、朴实、任劳任怨,为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同时,他们却很少能享受城市中现代时尚的生活,他们拿着相对较低的工资,住着简易的工棚,他们的工作环境没有空调、纯净水,只有嘈杂的噪音,充满粉尘的空气和粗犷的号子。他们,就是农民工——城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白天,他们与其他劳动者们一样,辛勤的工作,为了生计挥洒着自己的汗水。晚上,当别人都在享受“八小时之外”的休闲时光,出入于饭店、酒吧、咖啡厅时,我们的民工兄弟姐妹是怎样度过他们的“八小时之外”的呢?他们的精神世界是怎样的呢?对此,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夜幕刚刚降临。来自河南的小王就从工友那里听到了这个好消息。广场上要放免费电影,这可不是轻易能碰上的。小王刚刚吃完饭就拉着工友来到槐荫广场。“得抢占个好位子,好久都没有看电影了。”小王边走边说。6月16日,山东电视影视频道在槐荫广场举办的消夏电影夜。离放映还有十多分钟,电影幕布前就挤满了来看电影的人,记者注意到,在广场上看电影的人群中,民工占了很大比例。虽然播放的电影并不是最新的影片,放映效果也不是十分理想,但是小王仍然看得十分专注,不时随着电影情节乐得哈哈大笑。
“我们来到城里打工,挣的钱要不就寄给家里,要不就自己攒着将来娶媳妇或者做小买卖。很少有钱能去电影院看电影。所以只要知道有免费电影,多远我都赶过来看。”边看电影,小王边跟记者拉着家常。记者了解到,像小王这种想法在民工中普遍存在。他们白天忙碌一天,到了晚上就只能在工棚里打牌或着睡觉,城市里的娱乐场所他们大都不舍得去消费。能赶上像这种免费电影,对他们来说无疑是过节一般。许多打工者收工后最大的乐趣往往是到马路上随便逛逛,看看五彩的霓虹灯和熙熙攘攘的人群就是他们最大的放松和享受。
城郊结合部,往往是民工比较集中的地方。记者随后来到了济南东部的姚家庄,了解一下这里民工的生活状态。记者来到一处楼盘工地的工棚,只见临时搭建的简易房里排满了双层床,床和床之间都搭了绳子,晾着工人们的衣服和毛巾。几个工人在昏黄的灯光下或躺或卧,大部分床都空着。一位老伯告诉我们:“年轻的都去街上逛了,我们几个不愿出去,也没地方去,就在这里睡觉了。”
按照老伯的指引,记者来到了民工经常逛的马路上。这条马路白天并不是很繁忙,但是到了晚上却开始热闹起来。卖水果的、卖廉价衣服的、卖明星海报的、卖小吃和烧烤摊占了大半边马路,许多农民工三五成群的穿梭其中。在路边的一处卡拉OK摊上,记者认识了来自菏泽在济南某建筑工地打工的张亮,他正在投入的唱着陈星的《望故乡》——一首在这个卡拉OK摊上点播率很高的歌。虽然张亮的歌唱到一半就不会唱了,但是依然获得了围观者热烈的掌声,他自己似乎也很满意。“我就是瞎唱,唱完了就觉得浑身放松了。”张亮告诉记者:“工棚里也没有电视机,整天打牌也打腻了,花钱的地方咱也去不起,就只能来这里逛逛,也不买什么东西,就是为了热闹热闹。”张亮已经来济南三年了,他说他已经基本适应了这种枯燥的生活。
曾有人做过调查,民工在回答“你通常怎样打发空闲时间”时,有36%的人选择了“聊天”。回答“你认为你的业余生活丰富吗”的问题时,有31%的人选择了“不丰富”,只有近20%的人选择了“可以”。他们在回答“你最希望业余生活增加哪些内容”、“你是否欢迎图书进工地活动”、“如果工地附近有个民工免费书屋,你会经常去吗”等问题时,选择对应答案“看书”、“是”、“经常”等的分别达到61%、91%、80%。如此看来,民工的业余生活普遍存在着单调、乏味,但他们确实渴望获得精神食粮。现在的农民工已并不满足于打牌、聊天等娱乐方式,大部分农民工对文化生活有着较高的追求。影响外来民工进行更多休闲、娱乐活动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没有时间和精力,二是费用太高,三是收入低。
为此,记者采访了相关人士,他们指出,现在社会比较关注农民工权益维护问题,对欠薪、社会保障、子女读书等问题比较重视,但农民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目前进城的新一代农民工大都年轻,有一定文化,对丰富业余文化生活的需求十分强烈,社会各界对此应予以重视。丰富农民工业余生活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努力,但有关方面完全可以有所作为,如有条件的企业,可为农民工提供娱乐休息的场地,开辟电视室、图书室等;市区电影院也可以开辟农民工专场等,专门为农民工免费或低价放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