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访高棉D5贡开古迹群,崩密列,罗洛士群

标签:
柬埔寨高棉罗洛士贡开korker |
分类: 醒着 |
吴哥行第五天,探访了吴哥古迹中最神秘的部分——远离暹粒的贡开古迹群。回程中游览了崩密列寺,以及由罗莱寺、巴公寺和神牛寺组成的罗洛士群古迹。
因为距离暹粒吴哥古迹群较远,之前路况糟糕、扫雷工作也进展困难,所以在几年前,前往贡开还是相当困难的,这也造成贡开古迹群是被介绍最少的、最被忽视的古迹群。至少在我的日本大宝石出版社著名的旅游丛书,08版《走遍全球:柬埔寨》中,完全没有对贡开的介绍。在中文搜索引擎中以“贡开”搜索获得的词条数目也屈指可数。
公元928年,阇耶跋摩四世篡夺了耶苏跋摩一世的王位,将国都迁至距吴哥东北方70公里的贡开(KohKer),在此处执政20年。当时政局并不稳定,相传在吴哥和贡开同时有两个君主存在,但阇耶跋摩四世统治的国家非常强盛,于是他在贡开建造了宏伟的国庙及散落在丛林中的上百座寺庙。
两只友善的狗狗,它们毫无戒备地让我抚摸,并陪伴我走了在贡开国庙的一小段路。
顺便一提,在贡开的全程,看到的外国游客数量不超过十个,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次安静的古迹探秘,没料想随在身后的,是一大群当地老百姓。
他们友善而淳朴,见到有外国人拿着大相机在拍照,大笑着互相开着玩笑,并主动站成一排,比起剪刀手让我拍照。哈哈,真好玩儿。
他们并非纯粹观光,是带着香火而来,与我嬉闹了一番,便虔诚地排队祈祷上香。
香客中的四个年轻人。
通往国庙中央殿堂的内部通道,穹顶早已坍落,立柱也齐整地倾倒着。
热带孕育的绿色,装点着原本略显乏味的青灰色古迹。
风化较为严重的门楣浮雕。
将贡开的窗棂式样与女王宫对比(左贡开,右女王宫)。贡开国庙的竹节式简约造型有清新的感觉。
国庙中有一部分建筑是红砖建成的,早已损毁;古迹被发现后,人们把散落的红砖聚成堆,完全无法想象原本的样貌。
然后,神秘的贡开国庙(也称大塔寺,Prasat
Thom)隐约出现在视线里。
再往前走几步,贡开国庙便完整展现在眼前。阶梯式金字塔造型立刻让人把它与玛雅文明的古迹联想在一起。整个建筑上几乎看不到浮雕和雕塑,看起来只是简约周正地完成了这样一个大体积的造型。原本在顶部高台上建有高塔,现已坍毁。
从已经毁坏的铁质扶梯看,曾经允许游人登顶观光。
出国庙,这群可爱的当地人已经坐上拖拉机准备离去了。站在车边等我的索西亚告诉我,这群人应该是在附近的香蕉园或木薯园劳作的工人,被农场主雇佣来做工而已,干活很苦,收入也不高。他们刚刚结束了上午的劳动,趁午休,结伴来烧几柱香,祈求更好的生活。
散落在贡开丛林中,保存状态较好,可供游人参观的小型寺庙有十多处。建筑风格各异,对比起来参观很有意思。
上图左侧的是Prasat Neang
Khmau(译作“黑姑娘塔庙”),是只有一个独立塔庙的寺院。原本红色的角砾岩因为长期的雨水浸蚀已呈现为泛着蓝光的黑色,看起来好似油乎乎的包浆。
上图中央为Prasat
Krachap(译作“克拉查庙”)。
Prasat
Chreng(赤腊塔庙)是由三座尖塔组成的寺院。三座尖塔都严重损毁,不过可以通过较为完整的“黑姑娘塔庙”来揣测它曾经的样子。
大象塔庙是一座结构相对复杂,保存较好的寺院,在平台的四角,留有很完整的大象雕塑。
像这样具有质朴线条的石砌寺庙有好几座,找不到任何浮雕的建筑主体看起来笨拙而惹人喜爱,巨大的假门让人赞叹。它们的名字我全然不记得了,只晓得其中一座叫Prasat
Thneng。
而这样的寺院内部,都供奉着象征着两性生殖能力崇拜的巨大的林迦和优尼的组合体(林迦象征阳具,优尼象征阴具,这个林迦甚至具有冠沟的细节)。
这座寺院(请原谅我忘记了寺名)的山形门楣可以与后来建造的女王宫、柏威夏寺联系起来,可以看做是这种造型的门楣的尝试。
残败的门楣上,骨碎补科槲蕨生长在顶端,像是一个菠萝头。
坍落在地面的门楣,以及损毁掉头角的罕见水牛雕塑。
Prasat
Pram(译作五塔庙,其实是三座塔,两座藏经阁)是贡开古迹群中最值得细细品味的寺院之一。
三座塔都被树木遒劲的根系包裹,盘根错节,看起来像是树木要把塔庙的血肉全部吸光那样(云南也有类似的景观,谓之树包塔,塔包树),充满了狂野的力量感。这使得植物本身也成为极具观赏价值的元素。
踩在树根上,如同踩在年迈的双手突出的血管上,使人不由产生对生命、岁月的敬畏。
一群红色蚂蚁围剿一只黑色异类,寡不敌众的黑蚁虽被敌人牢牢控制,仍顽强的反抗。
在寺院游览的这几天,吃尽了各类蚂蚁的苦头,若是踏在他们的行军队伍中,他们便会爬上你裸露的脚趾和脚背,几秒后,它们便死死地用大腭钳住你的肌肤……痛……
(完全坍毁的回廊)
午后,游览崩密列。崩密列位于暹粒以东40公里,是一座大型寺院,损毁程度严重,如果完全修复的话,是一座可以媲美吴哥寺的建筑精品。索西亚说日本的修复组织向柬埔寨政府提出修复该寺的请求,但政府希望维持现状,所以并没有同意(如修复工程展开,可以想象其复杂程度和工程量。我一直对寺院的修复步骤很感兴趣,如何确定每一块石材的位置、朝向呢?会不会是对每块石头进行3D建模,然后先利用电脑在软件里进行组合,以确定每块石头所处的位置呢?)。
崩密列东门参道上,留有一个保存状态绝佳的五头那迦,与遗迹整体严重的损毁程度形成强烈对比,使人感到无法相信。
看到这一堆乱石,很难相信这里曾是雄伟的中央主塔的所在。
静谧的崩密列一隅。
时而踩在建筑顶部,时而又深入回廊内部,在崩密列完全错乱的空间里参观,本身就是很有趣味的。
这个机灵的小鬼是此次游览崩密列的向导。他原本在寺院旁和伙伴们玩跳房子,见我们过来,立刻主动询问:要不要向导?然后不停说“空泥起挖”,又把我认做日本游客了,我都懒得解释了,好吧,就当一回日本游客。一路上,他用简单的日语介绍浮雕、中央塔等景致,我也识趣的“索打那”“索得斯哟”的回应。哈哈。
末了问我要了两美元小费,我抠门,想给一块,他就装哭。我只好投降。。。
崩密列后,游览由罗莱寺、巴公寺和神牛寺组成的罗洛士群古迹。在都城前往现在的吴哥地区(暹粒市郊)之前,高棉王朝曾经在罗洛士建设都城。这一地区,在公元790年左右由阇耶跋摩二世(Jayavarman
II)奠定基础,因陀罗跋摩一世开始进行大规模营造。但此处常受水患,使王室下定决心迁都,最终定都吴哥。
罗莱寺建立在当时位于大贮水池中央的小岛上,现在水已干涸。初建时有6座殿堂,今只存4座,损毁也较为严重。
罗莱寺值得细细观赏的是金刚力士和Apasara仙女的浮雕。
罗莱寺主要用红砖建造,所以当精美的青灰色砂岩雕刻的浮雕镶嵌在红砖墙上,形成赏心悦目的色彩效果。
一旁有新修建的罗莱寺,有僧人在此生活。门口的台阶上,两只奶声奶气的小猫懒懒地睡着。我一靠近,左侧这只就站立起来,用沙哑的声音撒娇地叫我,还一步步向我靠来。我只是伸手轻触了它的额头,它就满足地“呼噜呼噜”的小声叫唤,两爪还一张一合地在地上做“踩奶”的动作。我瞬间就融化了。哎,对猫咪的抵抗能力是零啊。
我都舍不得走,就想坐在这里陪它们,干脆带它们回国好了……哈哈……
神牛寺(Preah
Ko),书籍中介绍是吴哥古迹中最古老的寺院,建于879年,是因陀罗跋摩一世纪念先王的寺院。神牛之名,源于跪卧于寺前的三头神牛。神牛在印度教中,是创造和毁灭之神湿婆(Shiva)的坐骑,又称“难底”。
神牛保存的状态不是很好。
金刚力士四周,是灰浆浮雕。早期的吴哥建筑师,喜欢在红砖外包裹一层灰浆再进行雕刻,因为材质较软,可以进行非常细致的雕刻。但灰浆历经岁月,状态有如核桃酥一般,极易脱落。所以后来人们就不再使用灰浆作为装饰材料。
这两张图片的信息量很大:可以看出灰浆材料极易脱落的缺陷,可以看到以红砖为主的建筑材料,以及较耐风化侵蚀的青灰色砂岩。
损坏严重的Apasara。
巴公寺(Bakong,也译作巴孔寺),是最早的金字塔型寺院。远观中央主塔,明显感觉到它的体积与底座平台相比,是过于小了,由此可以判断,中央主塔是后来修建。
站在巴公寺顶层平台看到的全景,左侧是新修建的巴公寺院,右侧是一座小学校。
在雨中参观完巴公寺,由此结束了一个非常充实的游览日。而神秘的贡开古迹群,罗莱寺的两只小猫,则使我感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