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玉器 |
红山文化太阳神,全球博物馆仅见四个,这个器型目前无考古出土品,全部都是传世品。见参考资料二,民间藏家手中被公认的据说有二十几个。因此,玉器鉴藏界将其定为红山文化典型器。
瀚海1996年拍卖的太阳神 下图
地矿学家闻广曾对十四处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102件红山玉器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结论是红山文化玉器的玉质特征是“质地均匀具有一定半透明度而色调偏黄的软玉(闪石玉)
这种材质玉器,青中带浅黄色、白中带黄,典型的黄玉极罕见,一般硬度在6~6.5,比重2.9~3.1。一般为蜡状光泽,也有一些呈玻璃光泽。属于透闪石类,材料的质量很细,硬度高接近新疆和田玉的硬度,颜色也很均匀,玉的颜色有青绿、青绿、青黄、黄色,也有晶莹剔透的碧玉和纯白的玉石。
红山文化玉器典型特征:
1、云母样层层斜开裂、伴有饭渗,是红山古玉鉴别的一个要点。
云母状层叠冰裂纹
上面图片是自然界的云母
勾云形佩 虢仲墓出土 下图,
残高6.2厘米,宽6.6厘米,厚0.5厘米。全部受沁呈灰白色。
黄白色片状沁,其片为“开片状”,沿玉表的裂状沁纹,向玉器深层中呈倾斜面(非垂直面)沁入;斜面沁片之沁色,沁片两侧之色截然分明,往往是一侧有鲜明之沁色,或白或黄,而另一侧则有青黄色的玉质之色,此种沁片往往是沁色与沁团的分水岭。
下面是“大话红山”的图片,观察钻孔里的白色絮状物。
2、放大镜下观看,裂痕表面呈V字形钝化(新的裂痕是闭合的)也是鉴别古玉的一个最常见的特征(见到这种裂纹就是真的古玉)。放大图片看
3、表面有一层白色的雾状沁色,是土沁的一种表现特征。自然雾化而且沁色表面有与其他玉质表面一致的包浆。这种自然雾化是鉴别古玉的又一种特征。
团簇云雾状沁,人工很难仿制其状。白浆呈牛奶风干流动状,
4、肥油状的白色氧化凸起。
沁浮在玉中,有点像我们平常吃的肥油一样,呈现一种虚白的,云雾状的,经常形成于玉的表层、表层以下或表层之上这三个位置,看上去呈现不规则的白色团块样凸起,业内共识是人为做不出来的。
5、手工打磨的平行短线。玉器上的直线痕,线条都呈底部宽、尾端尖状,放大看线条“毛道”和续痕非常明显,业内称之为“红山磨痕”。
参考资料:
一、对中华文明的起源,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提出“满天星斗”说,他认为新石器时代的中华大地存在着发展水平相近的众多文明,如同天上群星璀璨。满天星斗时期大约持续了2500年至3000年或更长。
下面是辽宁省博物馆藏品
1、带齿兽面型玉器
2、玉龟出土于牛河梁第五地点中心大墓,年代距今5500—5000年。两龟呈黄绿色,龟颈微缩,并雕出口、目、四肢和龟足。龟背微弧凸,光素无纹,做工精致。由于形体大小略有差别,故有人认为是雌、雄各一,或有人认为非龟是鳖。
3、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玉凤
4、方形玉璧
二、馆藏红山玉器太阳神
1、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红山文化玉“太阳神”
2、美国克利夫兰艺术馆收藏的红山文化太阳神,
3、瑞典斯德哥尔摩远东博物馆藏红山文化太阳神
4、红山文化玉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