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艾叶绿 |
清
清
根据以上记载,寿山艾叶绿冻石出自水坑,类似和田玉玉的籽料(水玉、籽玉)。可以参照田黄石六德,石巢最早提出石之“六德”,成为沿用至今的辨别田黄真伪的方法。(见参考资料)
艾叶绿冻石之“六德”,即“温、润、细、腻、凝、结”。
“六德”既是六个独立的元素,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六德之间既是独立的又是可关联的。必须要上手摸,没有亲自把玩过的人很难体会这六个字。
艾叶绿六德
(1)细:指质地细密,如婴儿之肤;
(2)结:质地紧致有光泽,手有滑感;
(3)温:与人有相亲的宝气,无火气;
(4)润:在手心能生成露珠般的滋润,如露之欲滴;(5)凝:指凝灵,如半透明的冻状;
(6)腻:指肌里油溢,用手稍微盘玩一会就会出现由里往外冒油,如油之欲滴。
艾叶绿冻石,要求色泽青翠,阳光下碧若春草,通体艾叶小花。手感类似软玉油润,质地致密、温润、细腻、凝嫩。其在光线透照下,石心皆泛宝光,灿烂醒目,即使在寒冬腊月,也感觉温润,但如果用指甲划艾叶绿石,应该不留痕迹,因为艾叶绿石的硬度大于人类的指甲。透明度,位于将透未透“中庸”状态,而且,油滑透光中杂质越少越好,
参考资料:
石巢原名傅继扬,号石巢,字耐雪,老年改耐翁,祖籍福建南安,生长于厦门艺术世家,自幼喜爱绘画、印石、古玩和盆景,善于钻研。1945至1951年,石巢在福州工作6年,与许多寿山石农交往颇深。
他撰写的著作《印石辨》,系统地介绍了寿山石的地质成因及鉴别真伪的方法。在这本书中,他第一次提出石之“六德”,即“温、润、细、腻、凝、结”,成为沿用至今的辨别田黄真伪的方法。
1、细:是指田黄石的最小颗粒非常小,现代科学称之为“粒度”,就是最小组成颗粒的直径。田黄石的最小颗粒的直径约为0.001mm左右。摸上去有一种婴儿肌肤的触感,非常舒服。
2、结:指的是一种紧致的感觉,相对恰当的科学测试方法有两种。一是硬度测试法,田黄石的摩氏硬度为2.5--2.8,即比人的指甲硬,比铜软。
二是密度测试法。田黄石的密度在2.5--2.7g/cm³之间,凡是密度不在这个区间的石头便可以排除是田黄石的可能了。
实战中,凡是用指甲能够划得动的,或者铜钥匙划不动的均是必假无疑的田黄。
还有一种方法虽实用但不到万不得已不会采用,那就是用刻刀,一刀下去,田黄石会呈现像刨木头的刨花一样的石卷而不是石沫。
3、温:就是不冷不热的意思,同样体现在两点感觉,第一就是上手的温度,第二点是光源下的视觉效果。田黄石在光源照射下会出现宝气,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
4、润:地矿学研究表明,田黄石是以一些含水的层状硅酸盐类矿物为主要成分构成的,田黄石是一种黏土矿物的块状集合体,由于形成原因,内部含有三种“水”,即:结构水、沉积水和吸附水。
田黄石中的“水”主要是以(OH)根形式存在的结构水,这正是“润”的根源。田黄石有亲水性,盘玩田黄石几十秒后,用手指按在田黄石上,留在石面上的指纹停留时间长达几分钟。
5、凝:这是一种类似果冻、皮冻的胶体状态,在强光照射下呈半透明状,也称“凝灵”。凝,是纯粹的视觉效果,与手感无关。
6、腻:盘玩田黄石几分钟,就会有一种如油之欲滴的感觉。在视觉效果上,田黄石一定是蜡质光泽而非玻璃光泽,凡是出现玻璃光泽的通常可以直接判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