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艾叶绿 |
明崇祯未,有布政谢在杭,尝称寿山石甚美,堪饰什器。其品以艾叶绿为第一,丹砂次之,羊脂、瓜瓤红又次之。然未之见也。久之,有寿山寺僧于春雨后从溪间中拾文石数角,往往摩作印,温润无象,顾名不大著。
明清文人见过艾叶绿的描述部分文献:
明代《闽杂记》记述:“坑距山里许,石皆五色,水坑以绿为贵,所称艾叶绿也。”
生于明晚期,活跃于康熙年间的福州人高兆,从11位友人处借得140多枚寿山石研究考据,将其分为神品、妙品、逸品三个等次。仅列入神品的4枚寿山石中,高兆《观石录》:“碧若春草,通体艾叶小花。”
《观石录》这枚印石是碧绿色的,碧若春草的底色上漂浮着像艾叶小花一样的白色片状物。
毛奇龄《后观石录》有两则关于艾叶绿的著述:“艾叶绿二:平直横径各寸,而卧螭钮——杨玉璇制钮。绿色通明,而底渐至深碧色,独其住处稍白,则艾背叶矣。骆幼重日,骤观之,但见两螭环首掉足,蜿蜒绿波中。又,上半如碧玉,下半如红毛玻璃酒缾,又如西洋玻璃瓶。”
毛奇龄《后观石录》见过的艾叶绿石颜色一部分深碧色,一部分浅碧色。
上图是西洋酒瓶,红毛头发人的酒瓶。
郑杰《闽中录》:“艾绿,色如艾叶初生,青翠可爱。”
龚纶《寿山石谱》:“黝如老艾叶,质涩,间有水痕,冻而透明者颇罕,微似粤产之广绿石。”
梅瞿山(1623---1697),安徽宣城人。生于明熹宗天启三年(1623年),卒于清圣祖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寿山印石歌》『柑黄蜡白朱砂肥,绿浮艾叶尤称奇』
黄任(1683一1768)喜藏砚,清代著名藏砚家,福建永泰县)人。康熙四十一年举人,“或如凝脂或淡墨,嫩黄蜜蜡红樱桃。天半朱霞挂一抹,间以艾绿青葡萄。
“天半朱霞挂一抹,间以艾绿青葡萄,”青葡萄表面也泛白,和艾叶色泽有共同之处。
民国时期的篆刻家陈子奋,他是福建长乐人,在他的著作《寿山石小志》则谓:“艾叶绿又名艾绿,清时已绝产,色如黄槁之艾叶,中有黄筋如线及白块或紫块,质颇嫩,半透明而带光泽,浓者色黄绿,淡者如粉绿,作月白色,明净无瑕,皆佳品。”……其通明纯洁者称‘艾叶冻’、‘艾叶晶’。”
陈子奋描述的是古董级别的艾叶绿,就像古玉受沁一样,几百年的艾叶绿颜色发生了变化。
方宗珪在《寿山石全书》中:“(艾绿)质凝腻,色如老艾之叶。或色淡拖白者,别称‘艾背绿’”
艾叶绿石坑肌理,其色青翠,嫩绿,似初生的艾篱叶子之色故名。其色泽青翠可爱,半透明,有的部分绿色侬而蚴黯,由于年代及磨捺的原因,艾叶绿印石的包浆都较厚,有的因而成姜黄的颜色,
我们总结一下前人看到的艾叶绿特征:
1、碧若春草,色如艾叶初生。艾绿色泽象青葡萄。
2、通体艾叶小花。
3、整体绿色通明,部分如红毛、或西洋玻璃酒瓶深碧色
4、明代艾叶绿,“清时已绝产,色如黄槁之艾叶,中有黄筋如线及白块或紫块,”
5、艾背绿~色淡。
寿山艾叶绿,底色如艾叶般青翠嫩绿,翠绿的底面上,漂浮着密集的白色点状或片状物,犹如沧海浮珠,闪烁着银色光亮。
萝卜纹:凡是透明度较强的田黄石,在强烈的光线下观察,它的肌理往往隐约可见到一条条细而密的纹理,如织网的细萝卜纹,其形状犹如刚刚出土的白萝卜纤维,故有“萝卜纹”之称。
绿丝格,格裂是艾绿石瑕疵,艾叶绿是水田里出来的艾叶绿,和田黄在同样的环境里。大概是绿色田黄吧。
梁克家的《三山志》淳熙九年(1182)成书,书中说:“(寿山石)洁净如玉,大者可一、二尺,柔而易攻,盖珉类也。五花石坑,相距十数里。红者、绀者、紫者、髹者,惟艾绿者难得。”
“明崇祯末,有布政谢在杭尝称寿山石甚美,堪饰什器。”就是说可以制作器皿过装饰品。
唐代诗人陆龟蒙的《秘色越器》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五代人徐夤《贡余秘色茶盏》:“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
宋人尚天青色。
自然界绿色的石头产量很低,艾叶绿美石也是如此。
相信还有不少艾叶绿传世品期待这我们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