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艾叶绿 |
“艾绿”这个称谓,源自于南宋福州知府梁克家
高兆《观石录》“明崇祯末,有布政谢在杭尝称寿山石甚美,堪饰什器。其品以艾叶绿为第一,丹砂次之,羊脂、瓜瓤红又次之。然未之见也。”
清代郑杰《闽中录》中也称“艾绿,色如艾叶初生,青翠可爱,不可多见,大者尤难”。
陈子奋《寿山石小志》记载:“艾叶绿,又名艾绿,清时已绝产。明谢在杭品之为寿山第一,爱其明媚也。”
要想了解寿山艾叶绿,我们需要了解晚明清初文人的审美取向。
明末清初的许多文人喜欢问情山水,生活精致,闲暇时间喜欢抚琴、下棋、书法、观画、观赏奇石、参与制作家具等,这是当时文人惰政的表现。甚至于明代天启皇帝,也喜欢亲手制作家具。
明晚期文震亨《长物志》是期中典型之作。《长物志》(明)文震亨著,书成于崇祯七年(1621),共十二卷,分别为:室庐、花木、水石、禽鱼、书画、几塌、器具、衣饰、舟车、位置、蔬果、香茗。
他的曾祖父是大名鼎鼎的江南四大才子文徵明,祖父文彭是国子监博士;父亲文元发当过最大的官是卫辉府同知;兄长文震孟是天启二年状元,官至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
文震亨《长物志》在他的书中,描述了晚明士人中式高雅的生活。
《钦定四库全书·子部·长物志》笔筒章节:
“湘竹、栟榈者佳,毛竹以古铜镶者为雅,紫檀、乌木、花梨亦间可用,忌八菱花式。陶者有古白定竹节者,最贵,然艰得大者。冬青磁细花及宣窑者,俱可用,又有鼓样中有孔插笔及墨者,虽旧物,亦不雅观。”
《钦定四库全书·子部·长物志》印章章节:
“以青田石莹洁如玉、照之灿若灯辉者为雅。然古人实不重此,五金、牙、玊、水晶、木、石皆可为之,惟陶印则断不可用,即官、哥、冬、青等窑,皆非雅器也。古鏒金、镀金、细错金银、商金、青緑、金玉、玛瑙等印,篆刻精古,钮式竒巧者,皆当多蓄,以供赏鉴。印池以官、哥窑方者为贵,定窑及八角、委角者次之,青花白地、有盖、长样俱俗。近做周身连盖滚螭白玉印池,虽工緻絶伦,然不入品。所见有三代玉方池,内外土锈血侵,不知何用,令以为印池,甚古,然不宜日用,仅可备文具一种。图书匣以豆瓣楠、赤水、椤为之,方样套盖,不则退光素漆者亦可用,他如剔漆、填漆、紫檀镶嵌古玉、及毛竹、攅竹者,俱不雅观。”
“青田石,莹洁如玉,照之,灿若灯辉者,为雅。”这一句描述的可是青田石中的极品“灯光冻”啊!
他们喜欢的物件雅致、精致、罕见!清新脱俗。
邓石如原名琰,安徽怀宁县白麟畈(今安庆市宜秀区五横乡白麟村)邓家大屋人,因避仁宗讳,遂以字行,少读书,好刻石,仿汉人印篆甚工。性廉介无所合。时翁方纲擅篆分,以石如不至其门,为之。刘墉、陆锡熊见其书,皆大惊。登门求识面。包世臣推其篆书为神品。钱坫与世臣游焦山,见壁间篆书《心经》曰:“此非少温(李阳冰)不能作,世间岂有此人耶?”少尝客江宁梅鏐家,得纵观秦、汉以来金石善本,每种临摹各百本。曹文填称其四体书皆为清朝第一。工刻印,出入秦、汉,而自成一家,世称邓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