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簋式炉”是中国古代用来盛放食物的青铜器皿,也用作礼器,流行于商朝至东周。

从龙泉窑的发展历史来看,宋龙泉青瓷中的仿青铜器造型主要集中于南宋。
流传至今的南宋龙泉窑簋式炉并不多见。较为著名的一例是四川遂宁金鱼村窖藏出土的簋式炉。


我们收藏这件瓷器多处出现“暗纹”。类似馆钧“蚯蚓走泥纹”,蚯蚓走泥纹:“官钧瓷釉的特征之一。因钧釉釉层颇厚,在窑变烧制过程中在较低温时,釉产生裂纹,后经高温时粘度较低部分流入空隙填补裂纹,其形似雨后蚯蚓在泥上走过状,故名。”宋钧的“蚯蚓走泥纹”通常浮在釉面的浅层,在器物底部和身上都有。
遂宁出土的龙泉窑簋式炉有“类蚯蚓走泥纹”的“暗纹”,龙泉的“类蚯蚓走泥纹”则“隐藏”在釉中,若隐若现,尤其存在于积釉处。

其主要有四个特征:
1)只出现在南宋中晚期和元早期;
2)只出现在厚釉器物上;
3)多出现在积釉处,如底部或弯曲部位的凹面;
4)只出现在失透的器物上。
下面图片,都可以观察到暗纹,龙泉青瓷收藏圈内称此纹为蚊子脚、苍蝇腿!这个明、清景德镇仿龙泉青瓷未见此现象,近、现代仿龙泉青瓷、当代新的龙泉青瓷也未见此现象,因此做为南宋、元早期龙泉青瓷的断代、辨伪重要条件是可靠的依据。







看标记处的暗纹
南宋中晚期和元早期龙泉窑与北宋钧窑一样采用的是多次施釉法,元中后期采用单次施釉法后就找不到 “类蚯蚓走泥纹”,这种纹也可以成为一个断代的重要依据。
梅子青釉,为南宋龙泉窑青釉中珍品。其釉层较厚,厚釉施釉数层,施一层素烧一次,再施釉再素烧,最后才正式烧成,厚釉可达十余层,厚釉的出现以及釉的不透满足了青瓷的玉质感。
参考资料 一 南宋龙泉窑青釉龙耳簋式瓷炉
在1991年被遂宁金鱼村在地里劳作的村民一锄头挖下去,恰好将瓷炉一耳凿掉,釉色是南宋龙泉青瓷中最正宗的粉青釉发色,正烧品质,器型规整,弥足珍贵,惜残。



釉面暗纹是观察点。
南宋龙泉窑青釉龙耳簋式瓷炉,口径18.4厘米,腹径21.5厘米,最大径30.7厘米,足径15厘米,高14.3厘米。
遂宁的南宋龙耳簋式炉。龙泉窑青釉 仿商周青铜簋造型,敝口微撇,薄唇,束颈,下腹外鼓,夔龙形双耳,圈足向内弧收。白胎,胎质细腻,胎骨厚重,施梅子青釉,釉层厚,色泽滋润。口及圈足端无釉,呈朱红色。
参考资料 二



1978年浙江省湖州市下昂乡石泉村坟山头宋墓出土南宋龙泉窑簋式炉
此炉器式风格上有较大变化,炉身趋于瘦长,口径与足径相侔,螭耳比例缩小,形象模糊化。此炉代表宋元之交的风格。
参考资料 三
浅谈龙泉窑簋式炉 叶英挺
https://mp.weixin.qq.com/s/UxhEpSHmtquHjhoGnyT3qg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