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紫砂壶 |
明代徐友泉紫砂壶 是我们自己的藏品
明代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一书中说:“造壶之家,各穴门外一方地,取色土筛捣部署讫,荅窖其中,名日养土。取用配合,各有心法。秘不相授,壶成幽之,以候极燥,乃以陶瓮庋五六器,封闭不隙,始鲜欠裂射油之患。过火则老,老不美观,欠火则稚稚沙土气。若窑有变相,匪夷所思。”‘取用配合,各有心法,秘不相授’这段话意思,各家制壶用的泥不会完全一样。因此,鉴定明代的壶应该以此为标准。
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一书中说:“壶入用久,涤拭日加,自发闇然之光,入手可鉴,此为书房雅供。若腻滓斓斑,油光烁烁,是曰和尚光,最为贱相。”
万历1618年是戊午年。徐友泉,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
时大彬首创调砂法,使砂壶闪现出细小颗粒,状若梨皮,这种调砂工艺是时壶及其时代的一大特点。
明代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壶之土色,自供春而下,及时大初年,皆细土淡墨色,上有银沙闪点,迨碙砂和制,縠绉周身,珠粒隐隐,更自夺目。”
明 徐友泉制瓦轮紫砂壶现藏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徐友泉、李仲芳、陈信卿等,都有梨皮泥佳器传世。梨皮泥透气性好,烧成后的壶表珠粒隐现如梨皮,增加和丰富了泥料的质感和肌理感,深受壶友的喜爱。
关于梨皮泥,明清及民国的紫砂典籍中,都有记载。
在《阳羡茗壶系》、《阳羡名陶录》记载:“天青泥,出蠡墅,陶之变黯肝色。又其夹支(脂)有梨皮泥,陶现冻梨色。”
这是最早被称为梨皮泥的资料,为天青泥的夹脂,紫泥中的夹层烧成,
从外形看壶体表面特征:
1)分布颗粒大小不一斑点,
2)颜色深浅不一的黄色斑点,即冻梨色,质似梨皮,疏密有致,
3)用手触摸可以感觉到斑点的存在。
梨皮泥的是通过调砂的方式来实现的,紫砂调砂,是按一定比例,在泥料中加入或粗或细的生砂粒、半熟砂粒或熟砂粒,拌和均匀后,制成的熟泥。好的调砂作品砂粒密布均匀自然、感官饱满、质感强烈。
生砂颗粒收缩较大、半熟砂颗粒收缩较小、熟砂粒则不易收缩。生砂一般适用于同一种泥料,因为同一种泥料收缩率变化不大,较容易把握;不同泥料的砂粒,一般以掺入半熟砂粒或熟砂粒为主,生砂粒部分会在拌和过程中,遇水溶化而影响色泽。掺入不同泥料的砂粒可以达到更自夺目的效果。
三羊香炉,明代徐友泉。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藏。
参考资料:
万历1618年是戊午年。
徐友泉,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
擅作仿古铜器壶,手工精细,壶盖与壶口能够密不透风。
徐友泉和李仲芳都是时大彬弟子,人称“壶家妙手称三大”。
明代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徐友泉,名士衡,故非陶人也。其父好时大彬壶,延致家塾。一日,强大彬作泥牛为戏,不即从,友泉夺其壶土出门去,适见树下眠牛将起,尚屈一足。注视捏塑,曲尽厥状。携以视大彬,一见惊叹日:如子智能,异日必出吾上。因学为壶。变化式土,仿古尊罍诸器,配合土色所宜,毕智穷工,移人心目。予尝博考厥制,有汉方扁觯、小云雷、提梁卣、蕉叶、莲方、菱花、鹅蛋、分裆索耳、美人、垂莲、大顶莲、一回角、六子诸款。泥色有海棠红、朱砂紫、定窑白、冷金黄、淡墨、沉香、水碧、榴皮、葵黄、闪色、梨皮诸名。种种变异,妙出心裁。然晚年恒自叹日:吾之精,终不及时之粗。”
三足如意壶
1984年在无锡甘露乡,明崇祯2年华师伊(涵莪)墓出土,他是明代有名的华老太师,华察的孙子。
圆壶
底款“丁未夏日
1987年5月,
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大阳镇陡坡村,明崇祯5年张光奎墓出土。
时大彬
壶底刻款:时大彬制,壬子秋日
补充,下面三件是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梨皮泥紫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