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长补短还是扬长避短?
(2012-04-12 11:43:12)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育科研 |
“扬长补短”和“扬长避短”一直是我们从事教育和人事管理所熟悉的词语。虽然一字之差但意义迥异,结果更是大不相同。
扬长补短在于均衡发展、全面发展,是建立在理想基础之上的。既要张扬自己的优势,又要弥补存在的不足,要求甚高。人们常常引用木桶效应来说明扬长补短的道理。水桶效应是指一只水桶想盛满水,必须每块木板都一样平齐且无破损,如果这只桶的木板中有一块不齐或者某块木板下面有破洞,这只桶就无法盛满水。是说一只水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也可称为短板效应。一个水桶无论有多高,它盛水的高度取决于其中最低的那块木板。所以说要成为一个均衡发展的人必须提升短板,扬长长板,从而做到全面提高。
扬长避短则反木桶效应而行之,强调扬长,而不刻意补短。美国高尔夫球高手老虎伍兹以其球技名扬世界,但据说教练在教其打球初始,老虎总是有挥杆个毛病改不过来,所以就一直在纠正这个毛病,虽然花费的时间不少,甚至影响了其整体水平的提高和发挥,但这个毛病一直也没有得到有效的改正。于是老虎伍兹另谋出路,不再试图改正短处,竭尽全力
发挥其长处,最后终于称雄世界。
我认为,义务教育属于国民教育、强制教育,要侧重扬长补短;高中教育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是基础教育的最高阶段,要扬长补短和扬长避短并重,重在扬长,兼顾补短;高等教育阶段包括研究生阶段,已经不再是打基础的阶段,要重在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和扩大自己的长处和优势,一味补短会影响个人的成长和成才。
成年参加工作后,一定要扬长避短,因为在这个阶段,我们经过十几年乃至二十几年的系统学习,已经形成了自己比较完善的知识认知结构,找到了自己熟悉的领域,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利用自己的优势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深入地钻研下去,一定能够取得很好的成绩。
本人长期在学校一线从事教育教学和管理、研究工作,2008年在我50多岁时服从组织安排转行干了教育行政管理工作。由于对于教育行政管理比较陌生,于是从头学起,首先要熟悉有关政策、法规、文稿、意见、文件等,还要适应行政管理的方式方法和思维方式,以及待人处事的官场规则,四年下来,远远不及自己在学校所干出的业绩,到现在可谓扬短避长,新的没有学会,优势又弄丢了不少,只好虚度光阴,一切了了。如果继续呆在学校,干自己熟悉的业务,那可是扬长避短了,我估计业绩会更好些,对社会的贡献会更大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