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国外几种英才儿童教育的模式(一)
(2011-02-14 08:52:00)
标签:
少儿阿玛布里美国gb2312创造力杂谈 |
分类: 教育科研 |
历史是不可或缺的教育因素。它让我们熟悉自己的过去、熟悉民族和人类的生活,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人类的所作所为。——雅斯贝尔斯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英才教育在国外有过多样的理论和广泛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我们有必要在深入领会这些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找到可供借鉴的成分。
1、创造性学习模式
托兰斯的发展创造教学实验发展创造教学实验是由美国教育家托兰斯提出并主持的一项英才教育实验。他认为教育的最高追求在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从而使每一个儿童都能够充分实现自己的潜能,且使他们的发展更符合人性。他认为英才教育的观念不能仅限于智商的提高,而应当扩展到创造力的开发和追求职业上的成功。英才教育的核心在于创造性的学习,而不是对权威知识的接受。为此他设计了旨在启发学生不同能力的发展创造的教学模式,主要做法是:
科学而合理地编制教材。从日常生活中选取能够激发儿童思考的素材作为基本的教学材料,这些材料必须与儿童已有的经验相联系并能够为儿童正确理解;编制的教材只提供素材而不提供标准答案或者固定的看法,要能够启发儿童自己进行思考。
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的关键不在于教师的连续提问,而在于提出能够激发儿童创造性思考的问题,然后给予足够思考时间。如果只是由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不断提问前面所学过的材料和内容,并指出这些内容与当前所学的内容之间的联系,那么,看起来教师是在极力帮助学生,而实质上,教师不仅代替了学生的独立思考,且在不断提问和讲述中,教师还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他认为,正确的启发式教学应当是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并根据思维规律和学生的活动经验,给学生必要的指引。
提供创造性人物的案例。教学不仅要创设相应的情境,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而且要给他们介绍历史上富有创造性的人物的经历,特别是他们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给学生展现他们创造性思考的历程,以便学生们能够从中得到启发,学会迁移。
激发儿童的好奇心。不管儿童学哪一科目,教师都要将学习的材料转变成能够引起儿童兴趣的事实或问题,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思考的动机,这样既可以使他们改变过去学习的枯燥乏味的感觉和被动地接受知识的方式,又可以使他们凭借自己原有的经验而衍生出新的观念,在积极主动的探索中愉快地获得必要的知识和相应的发展。
托兰斯的合作者迈耶在深化创造教学实验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思想书”的概念。所谓思想书,就是给学生提供更高级的思考素材和知识材料,这些高级的思考素材主要包括一些富有想像力和创造力的具体事例以及这些事例中所蕴涵的创造历程。高级的知识材料则是那些不完全的知识和素材,儿童只有通过自己积极的思考才能获得较为满意的答案。在他看来,过去的教科书只是提供了完整而固定性的材料,很容易使学生的思维变得僵化,且在这样的教科书背景下,教师所能做的惟一的激发创造性的方式就是提问,但这种提问的答案早就固定了。答案的固定性只能使提问变成儿童对过去的机械回忆,没有创造性可言。因此,只有为他们提供不完全的学习材料,才能使教师和学生从中发现并提炼出具有激发性的、带有原创性的问题,让学生在弥补、完善学习材料的遗漏处和不完善处的时候激发起他们的积极思考并锻炼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材料的不完整性和不确定性,使得同一份材料在不同的教师和学生那里都会出现不同的问题,因而也会出现不同的答案.所以这样的教学并不会有固定的模式,教师可以自由设教,学生也可以自由做答。
2、强化内部动机的训练模式
阿玛布里的创造教育在形形色色的创造教育中,美国阿玛布里的创造教育可谓独具一格。阿玛布里认为人的创造力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动态体系,它涉及到个性特征、思维过程、认知情境、动机状态等多种因素,其中工作动机尤其重要。通过大量的研究,他发现并提出了“内部动机有利于创造力,外部动机有损于创造力”的论断,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内部动机训练法的创造教育方案。
在阿玛布里看来,学生所受到的外界影响异常复杂,教育者难以全面加以控制,因此重要的是增强学生的内部动机,使学生具有从认知上抵御外部干扰的能力。为了验证内部动机训练法是否有效,阿玛布里和他的同事设计了两个大体相似的实验。该实验的基本做法是:将7岁到13岁的被试学生随机分为两组,对实验组进行内部动机训练。具体操作办法是在实验员的主持下,被试先看录像,然后进行讨论。在整个过程中,实验者都对被试学生进行内部动机辅导。对控制组,也分为看录像、讨论两个阶段,但是,内容与内部动机无关,其内容是被试学生喜欢的食品、流行音乐等。所有被试3、5人一组,分别训练40分钟,随后对被试学生进行签约取酬实验。结果采用专家评估法评判其创造力水平的高低。实验结果表明,受训组在内部兴趣量表上的得分远高于未受训组。在签约取酬因素的干扰下,对照组创造力水平下降,受训组创造力水平不但未见下降,反而有所上升,出现了叠加效应。他乐观地指出,家长和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也可运用类似的方法,对孩子和学生进行内部动机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