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增强教职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010-06-10 17:33:27)
标签:
教职工核心价值观认同感愿景聘期杂谈 |
分类: 管理探索 |
学校管理之大忌:缺乏共同的理想信念,人心涣散,一团散沙,各自为是,凝集力下降。此时,教职工不热爱、不关心、不支持学校,把学校当成自己的暂栖之地、职业跳板。学校领导干部派别林立、勾心斗角、互不信任,互不服气,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缺乏核心凝聚力量。这样一来,就会直接造成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下降,事故频仍,在学生和家长心目中失去信誉,失去职业自尊,学校将面临着极大的发展危机。
导致这样的现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能不说是因为学校核心价值观的缺失,教职工对学校缺乏文化认同,缺乏心理和精神上的归属感。
因此,从制度上、精神上和文化上着力打造学校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增强教职工对学校的认同,增强教职工对学校的归属感,是每一个学校管理者应该认真思考并着力建设的首要任务。
第一、积极打造共同的愿景,建设学习型组织。美国著名管理专家彼得·圣吉认为最有活力、效率和创造力的组织,是学习型组织,他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一书中,明确提出了建设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即“系统思考、自我超越、心智模式、共同愿景和团队学习”。他说“如果说有一种关于领导力的理念,数千年来一直给予组织机构以激励和启迪,那就是要有能力不断地分享我们所追求的未来愿景。”这就是说,要使集体的愿景通过分享成为共同的理想和追求,“当真心的愿景建立起来的时候,人们都会力行卓越,用心学习,积极上进。”因此,要实现单位的优质卓越发展,当务之急就是动员和发动全校教职工认真开展“五项修炼”,倡导学习和超越,改变思考的心智模式,使人人成为积极的学习者,思考者和团队建设者。
第二、努力形成学校的主流意识和核心价值观。主流意识和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文化的主体,是学校精神文化的最高层次,是影响教职工行为和思想的关键因素,能够促进教职工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形成和沉淀。要认真组织教职工集思广,人人参与,根据国家先进文化的要求,借鉴发达国家成熟做法,吸收人类文明的精华,提出学校具有时代意义和历史价值的核心价值观。并组织教职工认真学习研究,不断内化,成为全校教职工共同遵守和普遍遵循的核心思想体系。例如潍坊一中的核心价值观就是:“科学民主和谐幸福的人生态度;终身学习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敬业爱岗关注细节的职业道德;拼搏奉献团结协作的思想境界;多元开放宽容平等的教育理念;质量安全健康持续的共同追求”等。从而真正做到校兴我荣,校衰我耻。
第三、在教职工聘任中,要将聘期聘任和终身聘任结合起来。现在,在学校教职工聘任中,一般的制度设计,无论对年轻教职工,还是中老年教职工都采用的是聘期聘任,常常是三到四年一个聘期。这样聘任极容易造成教职工的短期行为和短工意识,一般不作长期打算,不把学校当成自己终身的事业,归属感大大降低。为了克服这种聘任的弊端,在制度设计上,应该制定客观的标准和条件,把那些经过长期培养、认真考察、学生评议、实践证明的优秀教职工,聘为终身教职。并且不断营造这种终身聘任的氛围和理念,引导全体教职工向他们学习,逐渐形成学校以强化归属感为核心的聘任机制和文化。其实,这样的聘任制度,在西方国家并不鲜见,像美国大学的终身教授,中小学的终身聘任教师,日本、韩国企业中的终身职工等。在我国的广州市已经在中小学特级教师中认定终身教师,不受聘任制的限制,并且还可以延长退休年龄。
第四、运用激励理论,从正面肯定和鼓励教职工的爱校行为和举动。要树立正面典型,对那些终身从教,热爱学校,以校为家的教职工,要大张旗鼓地表扬和宣传,不断增强教职工主人翁意识。学校要面向全体教职工,关心教职工的成长和发展,注意留住那些在学校多年从教的教职工和骨干教职工,要增加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提高教职工的福利待遇,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家庭,增强他们的知足感和幸福感,做到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用远大的目标激励人。
第五、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增进团队意识和集体意识,让大家感受到来自学校团体的帮助和温暖。积极组织教职工参与学校规划、计划和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了解学校决策的全过程,增强学校管理以及用人选人的透明度。不断提高学校的美誉度和知名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引领同类学校的发展前景,形成一定的高地效应,增强教职工单位自豪感。当朝阳升起,他们最高兴的事情就是到学校工作;当夕阳西下,他们回到家里与家庭成员交谈的都是学校里发生趣事。
在学校管理中,借鉴和运用先进的管理理论,不断增强教职工的认同感、归属感,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和共同的愿景,才能够增强教职工的责任感、使命感、幸福感和成就感,增强学校的内部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才能够真正办好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