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美丽铜鼓之二:告诉你不一样的月形湾

(2016-03-24 14:40:22)
标签:

杂谈

从铜鼓县城驱车二十分钟,到达温泉镇上庄村,修河源头满目的青山,夹道欢迎。空气清新得仿佛有一丝丝甜味,让你情不自禁地张开大嘴,深呼吸,深呼吸。

       小溪沿路,潺潺而流。毛竹悠悠,在车窗边幌动。天空如河,在头顶的青山之间,流过,波澜不惊。一栋又一栋农家屋舍,点缀在山间道旁,更显出山野的幽静。虽然山路弯弯,呼吸着带有甜味的空气,欣赏着画一般美丽的景色,不知不觉我们就到达了目的地-------高桥乡梁段村石坎组月形弯。

      之所以叫做月形弯,是因为一条小溪环山而流,将一块延伸出来的山坡与稻田切割成半圆,站在山坡,府视小溪,波光闪闪,如一弯月亮。铜鼓县有名的客家生态屋场冯家大屋,就建在山坡的脚下,三棵千年古樟,巍然屹立在冯家大屋的一侧,枝繁叶茂,如守护神一般,有风吹过,仪态万方。

冯家大屋由冯氏宗祠和十多户民房组成,属典型的客家建筑。墙是白色的,瓦是黑灰色的,吊脚楼的主体是红色的,而它的栏栅则是天蓝,四种颜色构成美丽的图案,让屋场充满着古朴而生动的韵味。冯氏宗祠肃穆庄严,分为前厅和后厅,中间由天井相连,亭台阁楼,错落有至。以祠堂为中心,向左右延伸,是曲曲折折的回廊,这些回廊将十户民房,二十多户人家紧紧地连在一起。有意思的是这二十多户居民,都是姓冯。如此的建筑设计,象征着冯氏以这里为中心,向四周发展,绵绵不断,枝脉相连,血浓于水,兴旺发达。陪同我参观的村支书老叶说:下雨天,从第一户走到最后一户,可以不打湿鞋。我们一行人,忽然童心大发,从第一户出发,一路曲径通幽,刚才大家还聚在一起,瞬间便四处而散,过一会儿,又走到一起,在最后一户汇合。而最后一户,正好在三棵大樟树下,樟树的枝叶密密如盖,阳光、蓝天、白云,穿过枝叶,洒满头顶,伸出手掌,握在手心,感觉到一种舒服和温暖。人的思绪不禁飘飞得很远很远,这里多么好捉迷藏啊,想想在这里生活的孩童,在这些房屋之间穿梭,是多么的幸福。恍若少年骑竹马,堪堪已是白头翁,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同宗同源的缘分与亲情,是多少载修得的珍惜和福分。

我们来的季节正是秋天,天高云淡。冯家大屋大部分人都外出打工,尽管这样,让我们惊讶的是它的卫生,完全可以用窗明几净来形容。无论有没有人居住,所有的房间都干干净净,地上一尘不染,即使那一间间敝开门的茅房,一样的十分卫生,没有异味与苍蝇。原来是留下的居民,承担了打扫卫生与看守庭院的义务。一个多么和谐,真是充满温馨与温情的大家族。

        时近中午,我们走进一户人家,他们正在吃饭。饭甑里煲着红薯,色泽新艳,香味扑鼻,我们不禁产生想吃的欲望。主人微笑着热情地说:不是什么好东西,你们不嫌弃就吃吧。他的话音刚落,我们几双手,就不客气地伸了过去,全部瓜分。这时候,我们的饭也好了。热气腾腾的菜端上来,地地道道的客家风味,实实在在的原生态。听说,一些大城市的客人来到这里,什么美酒佳酿都不要,就要这天然的、纯绿色的、带着乡里土味的菜蔬。用他们的话说:那些东西我们都吃过,而这些菜肴是我们在繁华的都市花钱都吃不到的。而我们,虽然肚子被红薯撑过半饱,却依旧难敌这满桌菜肴色香味的诱惑,还有那玉粒一般的、干净青秀的、香喷喷的白米饭。

        站在冯氏宗祠正面的台阶上,放眼望去。半圆形的池塘,一丘丘的稻田,次第排列,如扇子一般,向小溪铺去。越过小溪,是巍巍青山,莽莽的毛竹。叶书记告诉我,他们准备在冯家屋场后面的山坡上栽种桃树,屋场面前的稻田,春天播种油菜,秋天是金色的滚滚稻菽。听着叶书记的规划,我的眼里跃然一幅美丽的图画。离开城市的喧嚣,忘却工作的劳累,带着家人、朋友来到这里,品尝着地道的客家菜肴,感受着青山绿水,如画如诗,这是多么惬意、自在、幸福的桃源意境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