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荠菜,有很多品种,也有很多名字。广东称地菜,贵州叫“雀雀菜”,青海叫“田儿菜”,福建叫“芥只菜”,还有叫做“鸡心菜”、“花田菜”,“磕头菜”、“枕头菜”的,……在我的老家湖南叫“地心菜”“地菜”或“地菜王”,而在我现在工作的地方江西则叫"米子菜"。这些名字,大都从荠菜的生长习性和形状来命名。在它所有的名字中,我觉得“雀雀菜”、“鸡心菜”、“磕头菜”这样的名字,最有意思,它集声音、形状和动作如一体,比“荠菜”这样正规的名字好玩得多。
荠菜营养丰富、新鲜可口,可谓百蔬之冠。荠菜的维生素C和核黄素含量极高,蛋白质、胡萝卜素、脂肪、各种矿物质含量也比较高,还含有十多种氨基酸。《名义别录》上说:“荠菜甘温无毒,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祖国医学证明:荠菜具有培脾、健胃、明目、止血、强骨、和肝、消炎、解毒、利尿的功效。荠菜治疗血症有独特作用,它能缩短出凝血时间。所含的荠菜酸为有效止血成分,它能止咳血、便血、子宫出血。荠菜、小蓟水煎服治月经过多。荠菜对高血压有降压作用,能预防高血压和中风。用荠菜汤加米面做成的“百岁羹”,使老年人防中风、益寿延年的“寿食”。由此可见荠菜的药用价值很高。
民谚曰:“三月三,荠菜当灵丹”、“三月三,荠菜胜鸡汤”,春食荠菜在我国民间由来已久,小时候,常常挎了竹篮去挖荠菜。外婆会把它做成各种各样的菜肴。有翠绿玉白、清香宜人的荠菜豆腐羹,荠菜饺子,还用荠菜和面粉做丸子,加点碎肉,成形翠翠的小球。还有荠菜包子,荠菜煮鸡汤,荠菜煮园蛋------
据史书记载:在古代荠菜还是一种节令的植物。民间谚语说:“三月三,荠菜开花赛牡丹”。其实,荠菜的花并不美,却说它“赛牡丹”,证明人们对它的喜爱。古代的上巳节,大约就是在三月三,这一天,人们把荠菜花戴在头上,据说可以祓除不祥,免除百病。又把荠菜铺在灶上、床上和椅凳上,以避蚁虫。在古代,出家人还用荠菜的茎做挑油灯的“挑灯杖”,据说这样可以辟除那些扑火的蛾虫。
荠菜做饺子真好吃
青炒一碗也不错哦
也许正因为荠菜可以食用,可入药,可观赏。荠菜便成了许多文人墨客笔下描写的对象。从《诗经》“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开始,历代诗人经常把荠菜写入诗中。唐代高力士的《感巫州荠菜》。"两京作斤卖,五溪无人采。夷夏虽有殊,气味都不改。"高力士在这里借物言志,表示自己对唐玄宗忠心不改。南宋大词人辛弃疾的《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写的是春天来了,喧嚣的城市里虽然桃开李放,却不禁风雨,乡村溪头的荠菜花没有那么娇嫩,它们在风雨之中依然傲然开放,虽然不美,虽然不香,却体现着春的力量。南宋陆游爱荠菜爱到了忘归的地步,他写道:“日日思归饱蕨薇,春来荠菜勿忘归。”郑板桥的:“三春荠菜饶有味,九熟樱桃最有名。清兴不辜诸酒伴,令人忘却异乡情。”在荠菜的花香味甘中,让人忘记了身在异乡-------
呵呵呵,春到三月正当时,等着下班回家吃荠菜,等着周未快点来,和妻儿一起,到溪边挖荠菜。
前一篇:农民工进城需要政策可持续跟进
后一篇:铜鼓七重门,那里有一个美丽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