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约五六年前,我突然迷上了画画,当时也搞不清怎么突然间画起画来了。小时候有一阵子喜欢临摹小人书里的人物,家里的墙上贴满了我画的《三国演义》、《西游记》、《封神演义》人物,得到左邻右舍的夸奖,虚荣心很是得到满足,后来不知不觉就不再画了。没想时隔三四十年后,突然又被点燃了一样,兴致越来越浓,甚至有些痴迷疯狂。
记得有一次,参加了一个大型聚会,大家都脱了鞋子前后排跪着。我的前面是一个五十上下的男人,骨骼瘦峭嶙峋,像折带皴法皴出的山峰,尤其从侧面看那高挺的鼻骨、眉骨、颧骨都有拉长的感觉,最令我惊骇的是他的脚,几乎有一尺长,骨结处线条转折甚为有力,一下子就激起了我画下来的冲动,于是便暗暗地用手机拍了下来,后来就有了《礼拜者》那幅画。那时候,笔墨相对幼稚,但现在每看到这幅画,就会想起那一幕情景来,心中不由得仍会激起旋涡般的情绪。
同样,在写作的过程中,也常有这样的细节记录,不同的是文学的细节常常是打动人心的情节,带有故事性,不仅仅限于形象。而美术创作中,最紧要的还是美的形象,是对象外在的造型、动作或某种表情细节瞬间触动了作者,进而引发创作冲动。
今年初春的一天,我乘公交车去上班,对面的坐位上有一个中学生,戴着口罩、红领巾、背着书包,目光清澈,一双纤细修长的手轻轻地叠放在膝盖上,神情泰然、若有所思的样子。对于文学写作而言,这样的形象是很难构成有意义的故事情节,但对于美术创作而言完全足够了,尤其是她那双手,自然安放在膝盖上的那双手多么美啊!令我激动不已,便迅速地拍了下来,后来便有了《期待》那幅画。
想想,一件艺术作品的诞生完全在于有意义的细节啊!细节是创作的原材料,更是原动力。
记得在鲁院学习时,听过刘庆邦先生的课,他讲短篇小说的种子,我所理解的这个种子就是打动人心的细(情)节。拿他的小说《梅妞放羊》来说,小说中小梅妞让小羊吃她那小小的还没有发育的乳房的情节就是整篇小说的种子。另外,冯小刚导演的电影《唐山大地震》中姐姐回家后,母亲给她洗了一盆西红柿,当时看到这时我的眼泪就忍不住了,我认为那个情节就是整个电影的种子……是的,这些艺术作品的种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具有洞穿人性、打动人心的力量。
回到作为造型艺术的美术创作上,尤其是人物画,往往引起绘画冲动的是人的五官表情、肢体动作。在我看来,手是人的第二面孔,有时手的动作比脸部表情还重要,足以打动并引起画家进行艺术创作。是的,《期待》那幅拙作正是一双纤弱、修长、温润、美妙、自然的手打动了我。
这让我想起新古典主义大师安格尔的名作《大宫女》(的确,我现在越来越能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画家热衷于对女性祼体的描绘。)我猜想安格尔在画这位女性时,一定是她的背部打动了他,否则作为素描大师,如何能出现人体比例失调的低级错误呢?是的,他将宫女的腰身进行了拉长夸张,使得这个裸体几乎成了变形美的典范。有人说,“假如她的身体比例绝对准确,那就很可能不这么诱人了!”我觉得是因为这个部位令画家极度兴奋,才做出了如此夸张地表现。
想来一个好的艺术家就像一个好的猎手,他时刻在捕捉那些具备美学或者说文学意义的动人细节。有些画家整天在画速写,面对一些毫无美感或者美学意义的事物做着最勤奋的练习。还有的不辞千辛万苦地去写生,到边疆雪域高原,到原始部落去,深入基层……但带回来的仍是一堆毫无意义的草稿。清代著名画家石涛有言:搜尽奇峰打草稿!主张广泛收集绘画素材,再进行取舍,注入情感与思想。明代的董其昌主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强调人文素养及学识的积累,尤其是人文精神。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对自然现实社会的素材收集,以及书中情感思想经验的体会与传承。近代的鲁迅先生在小说创作中就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有相应的论述,即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这种理念对一个画画的人而言是多么重要啊!这个人的五官表情好,那个人的肢体动作优美,另一个人的服饰好看……那么就可以想办法把这几个人最好的部分组合到一起来进行描绘。在画画的过程中,我也是常常是用这个人的头脸,那个人的身体,另外一个人的手才设计自己所画的对象,至于人物与自然万物的情感交流,则又是另外的素材。
这样看来,画画完全是一种制作,也许正因如此,那么多大师的题画落款是XXX制。在这个流程中,画家又多么像一个电影导演,难道大多的艺术作品都是按需要编排制作出来的吗?无论怎样,对于文艺术作品而言,细节的真实最为重要,好的细节不仅有动人的力量,更关乎作品的生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