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青||《画呓录》25得意

分类: 随笔 |
除了“异想天开”,我最近发现“得意忘形”又是一个美妙的词!对于中国画而言,惟得意才是至高追求,至于忘形,更能彰显艺术家的真性情。
好长一段时间,我感觉是硬着头皮在画画了,似乎以废画三千为目标。但不可否认的是,以美为核心的画画热情渐渐冷了下来。是啊,世界上有什么样的事会令人不厌其烦地干呢?如果没有新的因素刺激,一直在旧的窠臼里打转,就会像死气沉沉的婚姻一样会令人厌倦。想想做事没有点耐烦心是不行的,可在一个错误的、或者无意义的事情或道路上浪费时间,这就显得极为荒唐与愚昧。至于写实主义,现在看来有点像写散文或报告文学,写个人的亲身经历,真人真事,这是多么有限的题材啊!不像虚构更能发挥人的想象力,更能让人在虚拟的世界里自由表达。想想,就算是拥有达芬奇、拉斐尔那样高超的绘画技巧,所谓的写实效果仍比不上一台老相机,更不要说受限较多的国画写实了。
最近,一位人物国画家宣称自己要画一百个普通劳动者的画像,我看到他对着一位磨刀师傅草草地画完,然后让师傅签上大大的名……至今我还没有搞清楚他的这种创作动机,这是艺术的需要吗?这倒不是说我对普通劳动者没有感情,以及对他的技法不敬佩。看到这我对中国画中写实主义的画风前途越来越感到迷茫!翻翻近代的人物画历史,徐悲鸿、蒋兆和、黄胄、周思聪、杨争光、刘文西……他们那一代画家画了很多的普通劳动者,他们的作品彰显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感觉蒋兆和的《流民图》最有力量,最能打动人心,引起共鸣,还有周思聪的《矿工图》,这犹如《流民图》的致敬之作,极具心灵的震憾力量。这类的作品不仅与时代与底层百姓生活有鲜活的血肉联系,更重要的是在灵魂上、思想上暗含一种拷问!我觉得文艺作品这一点十分重要,即要看到真善美,更要看情感与思想上震恸人心的力量!
还有一位彩墨画家,以浓墨重彩以及其逼真的山水而自得。反观近代黄宾虹的画,确在似与不似之间,情满于山,意浮于水,笔笔都是个人的性情与修养,每一幅画抒发的都是胸中逸气呀!我们谈起写意,常自然而然地认为徐渭、吴昌硕、齐白石那种二维的空间,不讲求透视及比例的就是写意,且有相当一批后来者,以写意为名,以笔墨至上为追求。吴冠中先生曾批评这种只见笔墨不见形象的作品,说笔墨等于零;而刘国辉先生亦然,说有精神的人他的作品自带精神,至于笔墨找几张古画临一临也就得到了!是的,艺术家的情怀与修养应大于技法,惟如此才有可能有好的作品。我注意到如方增先、周思聪卢沉夫妇、刘国辉、谢志高……等许多画家,他们的作品总是在写实与写意之间摇摆跳跃,这不知是一种自然意趣的期盼,还是一种在形式追求过程中的犹疑。再来看中国的艺术史,文人、画家……他们的作品不仅反映现实社会,而且在真善美的追求中干预社会现实,他们关心政治与民生,以胸怀天下为己任、以兼济苍生为最高理想。拥有这样的情怀,就绘画作品而言已经超出了美的范畴,向着更高的道的境界去发展。再看看这一批写实人物画家,他们的作品有变形、有夸张、有透视、有比例、有意趣,有写实的精神,也有写意的追求,而当代的作品,我们又看到了什么?
其实,一幅好的美术作品总不能苛求大而全,美也要有,意也要有,形也得准,笔墨也得有意趣、神韵气势……如此一来,这样的作品恐怕很难得。如果化繁为简,我看还那个最能概括中国文化特质的词:写意!这个意是意境、意趣、意态、意味……亦即水墨审美基调、黑白灰基础上的情意表达。也是情绪、思想、立场、更是道。
我想,写意大约才是中国画的灵魂,而一个画家,最好的状态也许正是得意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