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裂

标签:
情感小世界 |
分类: 随笔 |
目光如闪电,身形矫健,表情温和,这个内心无比强大的男人,这位中国乃至全世界穆斯林文化的特异符号,这位作家中的作家,此刻正安坐在主席台下。
这是《回族文学》首届文学奖的颁奖现场。
他已经十多年没回新疆了,在我这个仰望者而言,他应该居住在新疆,并在这片广袤深重的大地上,在这方艰涩而冷峻的高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再没有比他更明亮更有力量的声音了。
我坐在会场后排,默默地等待。我甚至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时而欠起身伸颈眺望一下。主席台的官员们占据了太多的时间,这些与文学无关的时间,像苦难一样,让我感到了等待的漫长。
终于,考验结束了,他走上了发言席。
他说自己不擅长即兴讲话,怕讲错,写了一个发言稿,在这里念一下:
1978年我发表的第一篇汉语作品……我曾光荣地多次赢得“人民的信任”。
……
顿时,有一种醍醐灌顶之感。
这是他的秘密,是他的文学宣言,他回答了一个作家为什么写,为谁写作的问题。是的,正义、文明、信仰、人民的信任、安拉的喜爱。他站在发言席后,精神矍铄,平静中不失激动,温和中暗含锋芒,他让我想起了阿文中的一个字母“艾里夫”,顶天立地般的。
长久以来,我一直迷恋并徘徊于自我处境及浅薄的底层忧伤,苟且于软弱婉转的表达信念与愤怒,执著于生命情绪的描摹,失去了对人类生态的关注以及人的精神世界的开拓。这可耻的妥协、软弱与悲悯,这失去原则的宽恕与忍受,让我丧失了自信与力量,丧失了对思想的追逐与自我的超越,进而失去了一个作家应享有的“人民的信任”。
开幕式结束,那么多的人趋之若鹜地与他合影,有一种集体无意识的狂热。我想只有回民才能理解对他的这种强烈的崇敬之情,他在回民心中像一座昼夜不熄的灯塔,散发着信仰的光亮。我远远地看着这一切,也很想有一张与他的单独合影,以供私藏与日后回忆,但我更渴望与他近距离地交流,感受这位知行合一的人和他的人格魅力。
所幸,所有参会人员安排合影,我先是站在边上,后被挤到了中间。我想这是一个文学的集会,旗手与斗士应在前排中心就坐。等前排的官员坐定后,我才发现,他在前排靠右手边上的一个座位上,仿佛是一个无关紧要的角色,立刻,我所在的位置就有了一种难言的耻辱,而我与他的距离,分明有一种撕裂的疼痛感。
快门过后,我望着他的背影,突然想起了一句话:
莫奢谈迪尼,且执行赛俩目;勿繁琐毫孔,细端详艾里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