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触及生活的等深流

(2012-12-16 11:46:39)
标签:

杂谈

分类: 作家评论

与朋友丁聊天,无意谈及小说的创作,这本是一个空洞的话题,空洞来源于我们对生活的失望,对我们小说质地的失望,对思想观察与理论批评的失望。每每遇到这样的时刻,我感到自己就变成了一截朽木,大脑里似乎塞着一团乱草,惘然不知所言。朋友丁是一个内心严肃的人,是一个对小说近于苛求的人,他说他读到了一篇好的小说,我知道他所谓的好的意义与份量。实际上,每每谈及小说,大多时间习惯于应付,习惯于不负责任地说好或者不好,甚至习惯于不经认真阅读,走马观花甚至断章取义般地批评,或者干脆保持沉默。这是多么可恶又可怕的风气与习惯,它像瘟疫一般在我们周围肆意地漫延,而我们却一点也不介意。的确,有很多习惯,我们深陷其中而不自知,正如那些不正常的现象,渐渐地因为我们的习惯,而正常与熟视无睹了起来;正如那些非正义的、寡廉鲜耻的东西,渐渐因为我们的习惯,而变得堂而皇之、大明大方了起来。

朋友丁说,弋舟的《等深>不错,是我近来读到的印象较深的一个小说,除非用世界观与历史观去比较这个小说的优劣,这个小说几近完美了,他涉及到了文学文本与生活文本的统一性,这一点难能可贵。他的评价之高令我迫切地想读到这篇小说,我知道好坏仅仅是一个人的观念与口味问题,而真正的文本中能否提供多少思考,能否让更多的读者读出不同的况味,或者能否在众多类同的作品中脱颖跃出,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成为经典,实际上这类作品还是少之又少的。现实的情况是,有很多作品形式大于内容,故事大于思想,情节大于情感。对我的阅读期望而言,小说中只要有一点不同与从的发现与觉悟,就很惊讶了。无论怎么说,从最基本的原则讲起,一篇好的小说,在阅读的过程会给人一种享受,它会让现实生活的节奏慢下来,在阅读之后,内心却无法平静,进而使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它会让我们在细碎与安静的文字间隙,看到时光中的微尘,体会到人性的美好、温暖与光亮。

我迫不及待地找来了这篇小说,很快,窗外车水马龙的嘈杂就从我们意识中消逝了,我被为寻找一个离家出走孩子的故事而深深吸引了,我的大脑里充满了诸多陌生而又熟悉的世相情景,到处都是莫莉这个女人、这个丈夫出走,在生活胁迫与重压之下,因儿子突然离家出走而手足无措、精神恍惚、如一朵浮萍般不能自主的的女人的形象。还有我(小说的叙述者)对这个女人之间的纠结不清的情感与欲望,以及那个长久停留在我脑海中的离家出走的勇敢的少年形象。小说用了大篇幅的内容表达了我对这个女人斩不断理还乱的情欲与道义,用大量的内省式的手法,开掘了我这个男人的内心世界,我愿意为这个女人分担生活给予她的种种不幸,一直努力地用实际行动来安慰这个女人惊慌不定的心灵等。小说的这些部分几乎构成了这篇小说血肉与神经感知系统。看得出,弋舟是一个思想者,一个诗人,一个对生活永怀期待,一直在质问生命意义的作家。他的触觉灵敏,见微知著,体征强烈,意味深长。他不断地引用比喻,力图寻找这个世界事物之间的联系,以及透过这个联系无限地接近本质。整个小说混沌而不混乱,沉静而不沉重,锋利而不尖刻,自省而不自大,拷问而不宣判。我是读过弋舟的一些短篇的,他常常能将一个简单地情节,一句简单的人物对话进行极限地衍变与诠释,进而制造令人窒息与紧张的氛围,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体验感。他不厌其烦地在一些日常的细枝末节中寻找意义,而在整体小说的结局中却放手自己的寻找,交给读者去体会。他的小说往往是靠情绪意识自然推进,而非故事情节的机械滚动。我尤其注意到他小说中,那些若有无若的文字,风一样常常让人忽略,同时也沼泽一般地很容易让读者陷入其中。其实,在这种看似虚无的语境里却有大实在,有深思考,有迥异于他人的独特发现与体验。这是一种不断向人的心灵深处、向生活深处掘进的意识,是对我们麻木的感官的一种轻拍与呼唤。

但我要说,就《等深》这篇小说,真正打动我的不是混乱的男女关系的,不是情感纠葛与道德判断,不是权色交易的现实习惯认知,而是这个少年离家出走的初衷。少年无意看到了母亲的上司在送行时拍(猥亵)了母亲的屁股,哈姆雷特式的复仇欲从此在这个少年的心中燃起。当然,这还不足以让人震撼,不足以颠覆我们的习惯认识。当这个少年在生日这一天,能承担法律责任的这一天决定复仇时,才是彻底地让我惊恸,让我感到了羞惭。这种惊恸与羞惭与其说来自于一个让我们习惯认为他只是一个孩子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还不如说来自小说作者的警告:我们已经因为习惯,因习惯而麻木,因麻木而丧失了应有的判断力和信仰。是的,我们把自己的沉沦当成了整个世界的沉沦,我们在随波逐流,在同流合污,我们深溺其中却不自知。

正是这个少年的最后出场,让小说前面所有的人物都相形失色,变得脏肮、萎琐、阴暗、糜烂。斑马线上的少年,这个怀揣小刀的少年,他的眼睛、他刀上的寒光,让我们的世界一下子明亮了起来。他的出现,让我们难以廓清的事物瞬间变得简单了起来,迫使我重新打量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世界,重新判断我们对当下生活的肤浅与固执的认识,重新审视我们的绝望与希望!它让我们在绝望与漠不关心的习惯里突然有了重建的信心与力量。

由于内心的愤恨与浮躁,认识的肤浅与惯性,我们经常会错误地判断了很多的事实。的确,我们需要不断地纠正对日常生活的看法,需要时刻警惕我们的自以为是、傲慢与偏见。实际上,许多作家缺少多角度地观察生活的目光,缺少应有的深度与高度,缺少坚定的信仰,缺少以身试法的体验勇气……有时候,作家的姿态看起来是在同情底层与弱者,在反抗体制与贪腐,而事实的结果却是自己变成了被同情者,变成了体制之内的俘虏,变成了没有棱角与立场的听风者,这简直是一个让人难以接受的反讽。

我想,一个优秀的作家,要让读者从绝望中看到希望,在寒冷中感受到温暖,在沉沦中保持良知,在担当中坚守信仰,而不仅仅是停留在一个故事的讲述中。也许,只有打破惯性的认识生活的方式,让笔尖尽可能地触及到生活的等深流,进而表达出我们对这个世界独特的思考与发现,也许才能真正有力地回应,回应作家在这个时代应有的尊严和价值。

 

注:等深流contour current)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在大陆坡下方平行于大陆边缘等深线的水流。是一种牵引流,沿大陆坡的走向流动,其流速较低,一般1520厘米/秒,搬运量很大,沉积速率很高,是大陆坡的重要地质营力。有人认为等深流亦属一种底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