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文字因为阅读而更加明亮

(2010-03-21 19:42:54)
标签:

文化

让文字因为阅读而更加明亮                                                        

——略评刘照进散文集《陶或易碎的片段》

                                      

   

    在我看来,任何一个优秀的作家,一定具备了两种能力:一是还原生活的能力,一是消化生活的能力。还原生活的能力很大程度上体现着一个作家的天赋、细节的表现力、对事物特征的敏感度与洞察力等,而消化生活的能力则集中表现在作家的艺术修养、审美情趣,思想认识水平,以及对时代特征精神的分析与把握等能力上。贵州作家刘照进先生无疑是这两种能力较强的作家之一,他的散文作品集《陶或易碎的片段》就是最好的佐证。

    散文集《陶或易碎的片段》分四个部分,记忆的刻度、泪水中的故乡、城市的疼痛、行走的足迹,单从“记忆、泪水、疼痛、行走”这几个词就可以感觉出这本集子的内容与基调,而从故乡与城市这个二元的生存环境,我们可以意识到,刘照进有着两种不同生存境遇的人生体验,这是他写作时空与土壤,是他精神历程的原发因素。当我认真阅读这本书时,进一步验证了我的直觉,我从这本书中反观到了作者的影子,看到一个孤独、悲悯、善良、多情、忧患、正义的人格形象,看到了他对苦难的理解,面对生活的勇气,生存的挣扎,看到了农村生活的经历与城市生活的相差,内心深处难以割舍的故土情结……正是这些构成了刘照进独特的散文景观。在此请允许我顺及提一下照进先生主编的《乌江》文学杂志,《乌江》从视野与气质上是一些大都市文学刊物所无法比较的,其对名家名作、网络写手、新的文学潮流的关注,与异地作家的对话交流,对本土作品的推荐等,它的存在将对于沿河地区乃至贵州文化生态的发展与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它的勇敢与气魄、视野胸怀,都让人尊敬,我只所以提到这本杂志,那是因为我从这本杂志的编辑思想中,又一次印证了我对刘照进先生的认识。

    人品决定了文品,回到照进的散文,《陶或易碎的片段》这是一篇写得相当沉重的文字,他将人的命运与陶的命运紧紧联系到一起,有着作者对陶的这一母性或父性文化的留恋与回忆,有着对民间传统工艺文化、这些曾经哺育过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载体缺失的隐忧与痛惜,直击人的心灵,读来为之震恸。文中:冷师傅领着我们在陶坯中慢慢穿行,当弯曲的身子,隐于其间,那一刻,我仿佛看见一一只黯淡的陶,在落寞的梦游,我的心灵深处倏地涌上了无限的悲凉与哀痛,就像面对坠落的陶却无力伸手捧住,只能眼睁睁看它落地粉碎……他在文中写了一个落寞的制陶的老人,而在这个老人的背后,是一双充满了悲悯、忧患、有着深深内心痛苦而无可奈的文化人的眼睛。

    在《羊殇》这篇文字中,作者写了清纯善良的羊,逆来顺受的羊,一只死于非命的羊,写了童年生活的回忆,写了当下的景况,夹杂着作者对于现实生存现状的以及弱者命运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于没有上学的那些姐妹,那些默默忍受着命运的亲人的怜爱:“后来,我一直想,羊的这种逆来顺受是不是它悲剧命运的根源,一只羊城无论多么惹人怜爱,多么重要地占据过他人的内心,最终却难逃抛弃或被宰杀的命运……” “当我面对一望无际光秃秃的荒岭,日渐枯竭污浊的河流,当我邮到越来越多的羊被囚禁在饲养棚里,内心便更加怀念幼时放牧的场景……”在文中我看到了充满了莫大慈悯情怀与良知的作家,作家需要知,但更需要爱,爱比智慧更重要……羊啊,多么像我们未上学的姐妹!文章的结尾,这似乎是作者在低声呼救!

    在这篇集子中我比较喜欢的还有《顺水漂流》、《蛇,一九八五年的弯曲时光》、《飘逝的灯焰》、《散落的碎屑》、《焚鼠》等篇章,他写石匠与女儿的命运,写我在特定时期的那段学生生活,写落寞孤独的姨祖、写占据绝对生存优势的人对一只老鼠的暴虐,写报复的快感……这些作品的共同点是有生活深度,有叙述的气度,有优秀作品应具备的质感,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强大,有些部分写得生动极了,让人眼前突然一亮,读之令人回味。尤其让我惊异的是照进的笔下,有那么有意义、有价值的生活素材与片段,它构成了我对贵州边远山区的模糊认识,这种认识是带着痛感与悲情色彩的,使我沉浸于其中,受到了感染,引发了我无尽的思考与回味,我有理由相信,有了这种气度与底蕴,有了这些生活的积累,他在文学道路上一定会走得更远。

    一本书在它成书后就是一个生命体,每一个章节,每一篇文字之间或多或少都有着联系的,这种联系的核心就是作家本人。如果单纯地就一两篇文字评论本书,对作家及作品而言都是有失偏颇与客观的,人无完人,作品也一样,但不一样的是它的精神品质,带给我们的艺术感受。照进兄的文字我不再过多引述,我想商榷的是关于他的作品观感与给我的启发。

    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与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都是一种艺术。比如武术中我们强调攻和守,而在文学中我们强调思想与情感,强调人物形象。事实上,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是不可复制的生命体,那些令人动容的生活轨迹与情感历程,则是文学所表现的价值抉择。照进的散文有着个人化的特定的生存环境下独特的情感体验,一方面他展现着作家自身的存在价值,一方面映衬着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存现状态的变化,以及展现了这两个状体之间的对应或适应关系,这正是作家写作的价值秘密以及我们能参照的文字系统、审美空间。其实散文的根正是在于这种个体生命的体验,是文字中那个人的鲜活的情感思想,以及人的精神状态,存在的无限的可能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散文姓“我”,是“我性”的,散文家在诠释世界的时候,首先诠释的是自我。在大多数情况下,散文作家要做的就是认真执行“我性”的东西,对生活的深切感受与认识,尽量减少那些“他性”的叙述,把他性的东西的考究可以交给历史研究者,交给文化研究者,因为这些如果表现不好在很大程度上会稀释作品应有的浓度与意蕴!

    是的,散文作者在发现世界的之前首先发现了自我,这不仅仅是一个视角的问题,更重要的它反映了一个人的心灵,他真实地再现了特定情景与环境下人的生存处境、精神状态。作家正是将这些生命气息与体征凝固在文字中,达到一种生命天然的促成,而产生了审美力量。如果单从《陶或易碎的片段》阅读期望而讲,我想从中读到老人的精神状态,以及岁月在老人额角催生的白发,以及脸上落寞的表情,或者他内心对于陶的热爱,可以看得出,照进当时的想法太多,感触太多,沉溺太深,而无法跳出来看待这一人物的命运,他无法聚精会神进行思想与情感表达的提炼,着力点太平太散了,使作品的力量有所削弱,我想这与作家的思想认识有关的。

    作家对生活、对人生、对世界自然的思想意识总是对写作行为起着一定的引导作用,所谓无意识的写作是不存在的,但潜意识是存在的,从精神现象学分析,很多作家只是表达了他个人的情感与心灵世界,他的欲望与理智,但这其中总是有潜意识的存在支配着,写作无论是生活缓冲,还是心灵需要,或者娱乐与宣泻,都有着潜意识的作用。照进的很多散文多是这种潜意识的支配,缺少跳出生活反观认识生活本身的语言表达,缺少明析的思想认识与着力点,缺少对一些意象、景观、人生的深度挖掘。

    潜意识往往是写作中的状态,写作前或写作后的状态绝不是潜意识,它是有着明确的写作基调,思情向度,寓意与境界、审美观照以及人生的经验在里面,这些是作品成为艺术品的关键,所以我们应该在这个基础上去审视我们的潜意识完成的作品,在艺术规律上去审察受众群体的心理,尤其是从文学艺术的本质上去把握自己的文字,在这个最基本的基础上力求创新,在风格体式上,在价值观念上,在审美意象与境界上,站在更高更远的时空表达出我与我的思想情感,表达出人性的闪光点,并以此来获得心灵深处的感动。我想,只有这样,我们的作家才能成为正真的艺术家,我们的作品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作品,使之像宝石一样充满令人着迷的永恒魅力。

文学艺术作品因为文本内的情绪流,因为思想与情感这个动能,它会使每一个阅读者迅速地融入其中,并使其思想情感包括感官随之活跃起来,从而产生共鸣获得精神的享受。情绪是打动读者引起感官共鸣的质的因素,而思想是这种情绪呈现的结果。思想情感以及美的意蕴的呈现离不开细节与形象,细节是一部作品力量的原点,是让读者玩味与停留的地方。照进的许多散文均有相当好的题材,而往往却因为细节的着笔太少,削弱了打动人的力量,如《焚鼠》中若能再多一些笔墨写写深陷危险中的老鼠的情状与施虐过程中舅父的表情以及内心世界,把人性写得更剧烈一点,把自己当时的心理活动以及联想写得更阔大深远一些,这篇文字的表现效果也许会更出色。

其实,很多情况下,我们要做的就是呈现,深刻细致地对世界、对生活、对人生情态的呈现,把细节呈现给思想与艺术,因为艺术的强大的震撼力来自于事物的本质的呈现,氛围意蕴、情感空间、审美过程的完成都在于事物的细节的呈现上,这种呈现本身就是一种思想与情感的表达。读《陶或易碎的片段》这本散文集的时候我常想,如果照进能着力点更小一点,细节更聚集一点,痛感一定会更剧烈一些,就写一个画面,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一个感动了作者的瞬间与片段……因为我们在力求作品打动别人的时候,首先是要打动自己。我看到照进在人物形象的表现上过多地采用了解读的手法,而非原味呈现,其实解读会因个人狭隘的认识减弱作品叙事状物的广度与深度,必将削弱对事物的多维向度与思情内蕴的认识与感受。

    关于艺术作品的生命特质,我想,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作家或艺术家的品质修养等综合素质。在这里我特别要提的是人格与道德品质修养,这一点往往决定了一个作品的气度与品质。这是语言、结构、艺术手法、哲学思想等艺术元素所无法弥补的与替代的。因为我们从文字里更多的看到了作家本人的心灵与面对诸多力量时的人格形象,看到的是他对社会生活的认识,看到的是他与整个世界的关系,看到的是他的生命形态。从刘照进先生的文字中我深切感受到了作者的心灵世界、情感历程、人格形象,但作者笔下的世界却只是一个轮廓,每一篇文字总有一些先天不足的感觉,我想这主要的原因是细节的呈现力量不足,作家的情感思想表现无法抵达作家的理想,致使一些人物显得模糊,一些生活场景显得虚幻,有一些篇章铺得太开,像一条宽阔的河流,缺少汹涌澎湃的激浪与从天而降激出千堆雪般的情绪流。

    在艺术的创新方面,我与照进有着共同的观点,作家只有求新求异,才不止于原地踏步,不至于跳集体操!但形式永远是为内容服务的,形式的创新一定程度上推动着文学的发展,无论是文体互动交叉还是写作手法的各类主义,都是为表现情感与思想或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本质是为了表达内容,是为了能更好地抵达人的精神层面。关于写作的土壤问题,我认为日常生活是写作的厚土,人的情态以及与世界关系空间是无穷无尽的,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异变,这是等待作家去开掘的最大厚土。关于写作的视角问题,我觉得了解当下非常重要,作家只有站在当下去遥望过去或展望未来,纵贯这种历中发展过程,才有可能写出具有前瞻性的作品,作品的思想才有可能具有倾向性或导向性,才有可能对我们的社会的发展有所警示,才不至于使自己的作品很快成为过去时,成为垃圾或易碎品,不至于被庞大的被电子垃圾文字尘埃所淹没。所以站在当下,把握历史与未来就显得异常重要,当下是一种什么样的特点,其对人的生存与精神状态是一种什么样的影响,人的本质属性有何变化,社会的潮流发展方向与人性之间的关系如何,这都是我们每个优秀作家要思考的问题。顺及提到语言,我想如果能做到准确简洁就是再好不过的了。

    我想,我们每个人都在成长,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作家还原生活与消化生活能力的提高,再深入一点,再细密一些,再温暖一些,再往前走一步,那将会是一个不同的世界,我相信刘照进的文字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读者,因为他的文字是经得起深度阅读的,他的文字必将因为阅读而更加明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流行
后一篇:沙石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