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莱外交官杂谈 |
分类: 目的地 |
文/刘新生(中国首任常驻文莱大使)
文莱其国
中国与文莱已经有上千年的往来历史。根据中国史书的记载,早在西汉年间,双方就开始商品交换,明朝时期两国来往尤为密切,郑和所到的渤泥国正是在今天文莱境内。坐落在中国南京市的渤泥王墓和文莱斯里巴加湾市的“王三品路”已成为两国交往的历史见证。
文莱民族构成十分复杂。马来族是文莱的主体民族,占全国人口的66.71%。他们一般居住在沿海地区,主要在政府机构和金融、贸易、石油等部门工作,也有少数从事农业和渔业。文莱王室也属马来族。华族是文莱第二大民族,占全国人口占11.2%。他们多分布在首都和周边地区,主要从事商业服务、旅馆饭店、农业种植。当地土著居民统称为“达雅克人”,有的尚处在人类最古老的原始公社或氏族阶段,也有的仍旧处在游牧和渔猎时代。有的部落则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主要种植旱稻、橡胶,擅长造木船、编织和金属加工。1888年,文莱沦为英国的“保护国”后,有一些英国人和印度人相继移入。他们主要是在文莱壳牌石油公司、文莱液化天然气公司及银行、政府机构和航空公司等单位工作,充当管理人员、科技人员和熟练工人等。
文莱人非常重视其民族语言,马来语是文莱官方语言,重要活动和庆典,特别是一些宗教活动都用马来语,甚至包括请帖都用马来语。因此,在文莱不懂点马来语是很被动的,特别是一个人参加某些活动,没有人帮你翻译的话。文莱人对外国人能说马来语是非常惊喜的,他们看作是对其民族的尊重,马上就与你很亲近。英语在文莱广泛使用,尤其在商界与商务往来上,普遍使用英语。文莱公民一般在英国受高等教育,英语水平相当高。
被石油滋润的小康生活
1984
年文莱独立后不久,文莱政府开始实行旨在“为公民提供现代化与舒适住房”的计划,鼓励其公民私人建房。在文莱建别墅、建楼房很简单,只需要向政府交1文元买地即可。凡文莱公民均可向政府贷款建房,数额相当于本人月工资的4年累计数,15年至30
年(或在退休时)还清。政府也统建有廉价屋分配给居民,住户每月付些房租,30
年后可变为私有。文莱政府给官员的住房优惠更多。有的官员住在政府提供的房舍内,象征性地交点房租。有的以私人储蓄或政府贷款建房自住,从政府领取住房津贴,或建好后出租。各国驻文莱使馆、大使官邸和馆员宿舍一般都向王室成员、政府高官或富商租赁。
文莱居民一般都是住在带有花园庭院的两层别墅式小楼或宽敞的平房里,这些房舍以其多彩的房顶稀稀疏疏点布在山丘与丛林之间,处处是一片祥和、静谧的气氛,生活在这里非常安静与方便。可以说,文莱全国是一片净土。就连首都斯里巴加湾市一些商业网点、国家部委大楼和政府提供或私人修建作为出租用的公寓楼也大都为多层建筑,没有高楼大厦。居民的居住条件更是令人羡慕,无论从居住面积,还是室内陈设看,都能算得上条件优越,称得上是真正的“小康水平”。
本文节选自2013年第15期《世界博览》
下载《世界博览》官方App,发现更多精彩~
前一篇:商业符号的表演
后一篇:日本花火大会:一年一度的灿烂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