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撰稿人 陶短房
奥巴马政府在“电影风波”后,采取的是“尽量不在任期剩余时间内再出大事”的保守疗法。事发后美国一方面加强使领馆安保,向当事国家政府施压要求“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试图安抚穆斯林社会,尽快平息其怒气。
美国总统奥巴马、国务卿希拉里先后多次发表讲话,一方面批评影片“侮辱宗教感情”、称“美国政府绝不赞成”,另一方面指责暴力反美“非传达意见的适宜方式”,要求严惩。
由于正处选战期间,时刻担心被对手罗姆尼和共和党用“宪法第一修正案”大棒攻击的奥巴马政府不敢也不愿直接封杀争议影片,追究当事人责任。但在私下里,奥巴马政府政要却频繁向拍摄者以及上传影片的谷歌、youtube等网站施压,希望其“主动”担责、“自律”,但效果有限。目前出面道歉、澄清的均是次要人物,关键人物非消失即缄口,而youtube也仅仅在有限几个国家限制相关视频,并未彻底删除。
很显然,奥巴马希望的结果,最好是迅速了结,次选则是“大选前不出大事”,不要给自己连任添麻烦,因此既不愿深究影片责任,也不想因此在中东大打出手。正因如此,奥巴马政府对影片、对阿拉伯国家的反美情绪均止于“口头警告”,暂时得过且过——哪怕就太平这6周也好,以后的事以后再说。
从目前情况看,阿拉伯世界几个新生政权由于自身统治地位脆弱,也不愿得罪美国,把事情闹大,因此均不同程度表现出配合:利比亚两次道歉并立案追查;埃及政府劝阻兄弟会取消反美号召,并加强了使馆区保卫。
然而这种平静恐只能维持一时:影片所造成的愤怒是民粹性的,而这些新生政权无一例外以“自由选举”相标榜,倘美国继续这种“不阴不阳”,影片责任追究久无下文,民众对美国的愤怒便很容易转移到当局身上,届时这些新生政权不论追随美国,镇压民众,或迁就民意,对美转趋强硬,都将十分尴尬。
不仅“电影风波”,在整个中东战略上,奥巴马政府都摆出一副“6周哲学”的姿态,只求选前6周不出麻烦便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最突出的例子,便是奥巴马一反去年在联大开幕式期间接连会晤十多个外国领导人的积极姿态,在纽约联大只待24小时,并谢绝一切外交会晤,尤其小心翼翼地避开埃及总统穆尔西、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等“定时炸弹式人物”,宁可匆匆来去,把更多时间留给选举造势活动。
鉴于此,不应指望美国政府大选前在中东有任何积极、重大举措,一些稍敏感的话,则会丢给希拉里.克林顿和美国驻联合国大使苏珊.赖斯去说,一来她们是“阿拉伯之春”中美国立场的“设计师”,这摊子是她们布下,自当由她们来收,二来即便奥巴马连任,她们能否留用也很难说(尤其是希拉里)。在接下来的“敏感6周”里,让她们“发挥余热”,去干中东这些吃力不讨好的“脏活累活”,自然再合适不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