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兄弟情

(2011-03-31 10:33:35)
标签:

随笔

分类: 随笔

 文 | 弦冷

 

    马大夫的中文名叫马昌德,是孟买一家私立医院的著名内科专家。第一次见面是在孟买海滨大道的一家中餐馆,他给我的印象是爱吃海鲜,注视你的目光好像一位慈祥的父亲。印度医疗体制有点儿像西方国家,药费便宜诊费贵,像马大夫这样毕业于伦敦医科大学、有丰富经验的名医,一次诊费要几千卢比,高得令人咋舌。可他对中国领馆的人从不收费,这一原则如金科玉律,几十年来惠泽了一批又一批领馆工作人员。

    去马大夫家作客是去年6月一个细雨濛濛的夜晚,80多岁的马大夫鹤发童颜精神矍铄,兴致勃勃地指点我们欣赏墙上的多幅油画,那是他去世6年的爱妻的杰作。画面上的人物和风景栩栩如生,透射出艺术家敏锐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力。画框下面的小桌上放着艺术家的遗像,身穿一袭紫色镶金莎丽的她有一双大而美丽的眼睛,眼神深邃而专注,仿佛从天堂上隔着千里万里,远远地向人间望过来。

    马大夫用手抚摸着遗像告诉我们,自从他25岁从英国留学回来,见到了17岁的她,便决心给她一生幸福,从此再没有青睐过其他女人。他说自己和妻子都喜欢中国,上世纪70年代末在领馆帮助下一起游览了长城、西安古城和杭州,被深深吸引。从此,对中国友好、帮助中国人成了他们夫妻共同的生活准则,即使在两国关系冰冻期也从不动摇。

    像马大夫这样的中国老友在孟买还有不少:商人凯米卡早年是银行家,1962年中印边境战事突起,长驻孟买的中国银行分行在仓促撤退中把来不及兑换带走的上千万卢比托他保管。1992年孟买领馆重建时,他将这些钱一分不少地归还中国。在漫长的30年中,他是怎样以抱柱信的痴心望穿岁月,在无望中坚守和等待!每当这位80多岁的老人坐着轮椅出现在领馆举办的活动现场时,总会赢来人们尊敬的目光。

    如今,也只有在这些80来岁的印度老人心中,才有与中国浓得化不开的兄弟情。遗憾的是,一些印度年轻人至今对中国了解甚少。比如马大夫30岁的独生女,看上去似乎对中国一无所知;与她同居但不结婚的男友是一家小型电信公司的老板,也是家中独子,与我们聊天时言必称英国,向往美国,以几个堂兄弟姐妹在美国生活为傲。当地知识青年越来越认同美国价值观,而与中国年轻人不同的是他们在宗教信仰方面表现出极大热情。马大夫的女儿和男友向我们解释印度教教义时,表情激动,透露出内心的虔诚与神圣。

    如果两国的下一代互不相知,那么“印度中国亲如兄弟”的声音,就只能消弭在历史的尘烟中了。不过事在人为,经济利益的相互吸引,已经使中印两国在对望中情不自禁地相互接近,去过和想去中国的印度人逐年激增。相信只要双方努力沟通,即使无法恢复到上个世纪50年代如骨肉同胞的兄弟情谊,做朋友,仅仅隔着一壶清茶,交换相互的故事,畅谈人生哲理,也是一种恬淡的美丽吧。■

(弦冷,媒体工作者,现居孟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