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之旅,圆梦之行

标签:
家乡驾车出行旅游捐助小学寻根之旅圆梦陪父母出行 |
分类: 紫悦出行 |
去年我在台北时,J回去看我,他说跟爸聊天时,爸说,一直想为家乡的小学出点力,我们的生活条件比他们好,帮孩子们翻新校舍,这个想法有好几年了,却一直没有实现。
J说:老人有愿望,我们就该帮他们实现。干脆明年我们一起跟爸妈回老家,帮他们把这个梦圆了吧!
我听着好感动。立刻说:好!
说实话,家乡对我而言,是遥远而陌生的。从2岁爸妈带全家迁往其他城市,10岁前我跟他们回去过2次之外,就再也没有回去过。中间听到老人一个个地去世了,而我正在外求学。间或会见到几个从家乡来探望父母的亲戚,也会听父母说起那些与我们没有什么关系的人和事,也只是听听而已。
当我离家乡越来越远,那里在我的记忆中就已经越来越模糊,越来越没有连接。我甚至说不清楚那个地方的具体地名。
自从确定了要与父母一起回老家,J与爸就不断地开始讨论起如何建学校,如何支持家乡的教育。
时间过的很快,我们离计划的行程越来越近。
爸妈也于5月初从北京回到他们生活了几十年的城市--宁夏。
6月13日,我们开车从北京出发,从京藏高速一路前行1200多公里,先到宁夏,我爸妈生活的城市,我成长了20多年的城市。
休息了2天,接了爸妈,我们又驱车600多公里,前往那个陌生又熟悉的城市---甘肃平凉。
600多公里,看似不长,但越接近老家,路就越崎岖蜿蜒,翻过一座又一座的山,穿过一个又一个隧道,我们离老家越来越近。
明显地感觉到爸的回忆开始泛滥,他一路上告诉我们,他曾经步行6小时从学校到家,再从家到学校;他做军人时是骑兵,曾经在西藏呆过2年,为了给西藏绘制地图;他一路如何努力,直至带全家离开这个当年没有通讯,没有电,没有水,住着窑洞的贫瘠家乡。他的父辈,兄弟。有些故事也听他讲过,但这次再听,感受却完全不同。因为这些故事,与越来越近的家乡紧密相连。
也是因为听着他的故事,就会越来越明白,正是因为那些年的颠沛流离,不断迁徙,爸现在不想去旅行,不喜欢外出,就想呆在家里,过着极其有规律的退休生活。
我以为家乡只跟父母有关,但看着平原无边无际的麦地,看着这跌宕起伏黄土高坡,看着远处间或凸起的屋舍,我感觉到内心情感的涌动。
我想起幼年时跟父母回到老家,兴奋地跑进姥姥的院子,一路冲下坡道,进到窑洞,看到常年生病,坐在炕上对着我笑的姥姥;我想起蓄起长髯的爷爷慢吞吞地抽着烟袋,给我讲一个又一个的老故事。
我忽然意识到,其实不是我们陪父母回老家,圆父母的梦,而是回来寻我的根。
回去的几天,J和我每天都会去村里的小学校,与校长沟通,看看如何能更有效地帮助支持到孩子们。
学校的门口正在大兴土木,是教育局拨了一些钱,用于改建学校的厕所和教师的宿舍,再平一下操场。学生们的教室是08年大地震后重建的,还算结实。
校长说,教育局的拨款重点都在中学,小学的经费很紧张,拨款也都是一点点。没有钱建图书室,老师备课也依然是手写,学校一共就只有一台老电脑。于是我们沟通的重点就落在图书室和多媒体教育上。
每一次沟通,我们都会回去跟爸商量,听取爸的意见,确定了整个事情后,看的出来,爸的笑容是发自内心。
离开的时候,J说:我喜欢这个地方,这里的人非常淳朴,风景那么美。我们以后还要回来。
我发自内心地谢谢J。如果不是他,爸的心愿还不知道什么时候完成。
我可能这辈子也不会回来这里。我差点忘记了,这里有我的根。
后记:关于图书室
建立图书室,图书是必不可少的。我在微薄上发出征询,问大家愿不愿意捐出自己的孩子读过的书给村里学校的孩子们看时,得到了众多博友的热情反馈,她们说:非常愿意!怎么个捐法,听你的指示!
也有信任我的好友说:书都找不到了,我捐钱,你看着买!
让我非常感动。说给爸爸听,他也非常高兴,说网络真好!
我在这里先谢谢你们的真诚!不论是网络上,还是社会上,都是好人多,这一点我一直深信不疑。
小学孩子们的年龄跨度是6--12岁,图书内容也基本以儿童读物为主。等我这两天打出装修图书室的款项后,学校就开始粉刷+买书架+买桌椅。。。。。。大约需要1个月的时间。
稍后我会在微薄上公布邮寄书籍的地址,那地址是我的堂弟的。因为学校7月份开始放暑假,可能没有人做这项工作。我堂弟会代为接收,登记,检查后全数将书送到学校。
暑假结束,新学期开学时,孩子们就可以看到全新的电脑室和图书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