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一段30年的记忆
(2014-01-11 18:10:27)
有几种运动只适合在学校里(普及和)开展。田径的田赛,跳高跳远、投掷……还有排球。
不像只要有个篮球架、有几个人就可以打的篮球;没球门,弄两个书包当球门,在胡同里都可以踢的足球,排球没网子、没足够的人,最重要的是没二传,根本就打不起来(夏天海边沙滩上围着圈打例外)。离开学校,你几乎找不到打排球的地方。
我大二时入选山东大学田径队练跳高,大四夺得山东省大学生运动会跳高冠军。但我也很喜欢打排球,除上午课间操围着圈垫球外,周末田径队不训练我就在排球场上。虽中学几乎没玩过排球,但有很好的弹跳和速度,我很快就在学校排球赛上有挺好表现、尤其扣球和拦网,并在大三客串过校排球队,打过几场济南市高校联赛。
印象里,我对山医和山师比赛时上过场。对实力较差的山医我上场对方的球全被我拦死,我扣球也全得分,但领先时我被换下去了……本来占很大优势,最后还输了。对实力相当的山师,对方有个小个、圆脑袋,得分率很高,拦不住,教练把我换上去,我憋足了劲想把他拦死。每次都高高跃起,有足够的滞空,但却一次也没拦住。他总能避开拦网、要不打手出界,好不容易拦住一个,还出界了……
我中小学同学魏平当时考入山师体育系、练体操,省大学生运动会他还去现场为我加油。毕业后,他做了一段体操教练,是国手邢傲伟的启蒙教练。后来些年,一起回忆过这段经历,他还说,我当时1米90的成绩比他体育系同学老胡“专业组”第一成绩还高1厘米,他和他同学开玩笑,“你都白练了,还不如我同学业余的成绩好。”实际上,老胡只那次比赛表现一般,他最好跳过2米05。
但我校队打排球那段短暂的经历,毕业后就被“封存了”,这些年也从未碰到过一起经历者。
2013年11月,我和老同事、央视拳击解说顾问杜文杰一起澳门采访邹市明拳击比赛。为邹市明和著名教练罗奇做翻译的是个山东海归小伙子,他毕业于山师。后来有一天,他专门找到我们,给我们讲了些山师女排的故事。一个省内重点大学,却击败北航、复旦、北体大等全国传统排球名校、体育名校,连续三年卫冕全国大学生冠军,还有三名队员被郎平执教的恒大女排看中……而且她们各方面条件都很艰苦……
两个星期后,我在一个冬天只比外面高几度、夏天高温近40度的训练馆里采访了山师女排,看她们训练,与教练队员座谈,去学生食堂一起与她们吃饭,还和她们打了会排球。她们冬天把手打裂了、血都沾到球上,夏天有队员训练中中暑,却无怨无悔的故事,以及她们狠抓体能、体能指标迅速提高,从而迅速提高比赛成绩,把北航等名校远远甩在身后,甚至与专业的山东女排打训练比赛都不相上下的“成功经验”,让我感动之余,还深感对整个中国的三大球都不乏启示。
开始,那个小伙子说也曾教过他排球课的女排教练刘东辉40来岁。没想过采访时才知道,她上大学时年龄最小,其实只比我低一届。采访之余闲聊,我说当年来过山师比赛,一个圆脑袋怎么也拦不住……没想过她马上就知道那个人是谁,姓刘,现是济南市体育局官员,当年就以拦不住著称……当晚,我们还去了当年我在那比赛的老训练馆,如今已是残疾人乒乓球国家队训练基地,已没人打排球了。
毕业30年,我一直保持着每天运动的习惯,踢毽子、打乒乓球,也参加过几次国家体育总局田径运动会,最近一次是2005年国家机关田径运动会,铅球第二,但有20年没碰过排球了。
我至今都感到不可思议,一次采访让我找回了一段深藏30年的记忆,和心底对排球的那份热爱。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