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2016年奥运会申办报告的另类解读
无论是奥运会,还是世界杯,一个最好的申办是:不到最后一刻没人知道结果。申办是竞争,也是比赛,一个没有悬念的比赛不是好的比赛,一个没有悬念的申办也不是好的申办。
从国际奥委会的角度,他们无疑希望有更多的申办者,一个有众多世界上最优秀和最有发展前途城市参与的申办本身,就是对奥林匹克运动最好的赞扬和支持。但是,国际奥委会同时又希望每一次的申办者是真正有实力和准备好了的。所以,从2007年9月国际奥委会收到的七个城市的申办申请,到2009年9月3日国际奥委会公布对里约热内卢、东京、马德里和芝加哥四个申办城市的评估报告。用一句体育比赛的“术语”来说,阿塞拜疆的巴库,卡塔尔的多哈和捷克的布拉格就是在“预赛中被淘汰了”。
还用详细去分析这三个“小”城市为什么“预赛”即遭“淘汰”了吗?原因不是几乎一目了然吗?
进入“决赛”的四个城市显然都够“大”的,但是此时,决定他们能否最后能否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已经不是“越大越好”了,一个更重要的因素是“轮流制”。即:一个大洲刚举办了奥运会,一般不会再连续举办,这几乎是一个没有明文规定的铁律。国际足联在申办2010和2014年世界杯时明文规定了“各大洲轮流制”,虽然短短两届就实际上终止了,但国际足联终止的是各大洲轮流制,但一个大洲不能连续举办世界杯却是坚定不移的“潜规则”——一个公平的“潜规则”。奥运会的申办和举办也是如此,除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后连续两届在欧洲举办外,从1956起到2008年的北京和2012年的伦敦,从未在一个大洲连续举办过。
从这个角度讲,西班牙的马德里竞争的前景显然并不光明。当然,有很多城市的策略是连续申办奥运会。上一次申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二次将处于更有利的竞争位置。
美国的芝加哥也有十足的劣势,这就是:美国已举办过四次奥运会,1904年圣路易斯,1932年和1984年洛杉矶,1996年亚特兰大。一共31届奥运会,美国已举办四次,显然太多了。东京的不利之处也差不多是同样的问题,亚洲的北京2008年刚举办过第29届奥运会,刚隔了一届、八年后又回亚洲?显然也“轮”的快了些,1968年东京第一次代表亚洲举办奥运会,1988年汉城第二次,2008年北京,亚洲平均每20年举办一次奥运会,下一次仅仅8年之后?
从轮流制的角度,巴西的里约热内卢无疑是最具优势的。南美洲从未举办过奥运会,虽然从地理和国家的数量上,美洲本身经常被看作是一个洲。但作为一个从文化和地理上同样有着显著特点的大洲,北美的美国加拿大墨西哥都举办过奥运会,同处南半球的澳大利亚也办过两次奥运会,国际奥委会显然“欠”南美洲“一笔账”。
而且,里约更有利的一个条件是,巴西已获得2014年足球世界杯的举办权。到时,巴西将成为世界的中心,先办世界杯,然后乘着强劲东风再办奥运会,真乃“娶了媳妇又过年”,一举两得。把世界杯和奥运会连起来办,实际上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申办策略,既有连续的影响,又可最大限度的利用场馆,何乐而不为?这种例子很多。墨西哥的1968年奥运会和1970年的世界杯,德国1972年奥运会和1974年的世界杯,美国的1994年世界杯和1996年奥运会,英国的2012年奥运会和2018年的申办世界杯。里约热内卢虽地处南半球,8月份举办奥运会时正是冬季,但由于属热带草原气候,8月的平均气温在21度左右。
当然,如开头所述,一个没有悬念的申办不是一个好的申办。据说,1996年雅典就是自认为百年奥运会非他莫属太过托大才丢失了申办的优势。一个具有“先天优势”的申办者也需要兢兢业业,否则也会“晚节不保”,也许,这也正是这份“四申办城市评估报告”的意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