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说说文言文                <span style="position:a

(2009-03-12 12:41:00)
标签:

杂谈


说说文言文
  梁发芾
    我本来不打算就繁体字简体字的存废说什么,因为我觉得都是小事,虚幻的事,我们现在需要关注实实在在的事,比如你交纳垃圾处理费之后出门仍然到处是垃圾这样的事。我忍不住说了几句文字的话,却还有人关注,说明这个问题真是有人认真关心。事实上,20年前我在北大中文系虽然学的是汉语言学,学过古文字学,古音韵学,训诂学,学过汉语语音史,汉语语法史,汉语词汇学等等课程,但毕业后没有继续深造,而且对于这些课程并不感兴趣,学业不精,所以,懒得就这些话题狗扯羊肠子似地饶舌。
  可是,前面的小帖子引起人们的争论,我还忍不住再说几句。
  有人说简化字让人读不懂古书,真是可笑。我不信有人居然能够读懂用繁体字印刷的《论语》却读不懂用简体字印刷的?根本来说,读不懂古书,只是因为语言变化了,而不是汉字简化了!语言是语言,文字是文字,连语言与文字的区别都弄不清楚,还做出一个传统文化卫道士的嘴脸,真正可笑。古代的人,或者说先秦时代的人,其语言与今天是天壤之别的。那时候他们说的话,大概就是记录成为文章的那种文言文。再加上那时书写多么困难啊!要刻在竹板木板上,要写在珍贵的绢上。书写不易,加上书写的材料也不是很富裕,因此,那时的人才说“惜墨如金”,一个字也不多写。不像现在的网民,写起来不受限制,要写多少写多少,反正存储空间大得很。
  这样的结果,当然是文字极为精炼。本来那时候的语言就是那样的,再加上为了记录和书写的经济便捷,使得那时的书面语言,今天看来极其简略,非常难懂。今天能够读懂古代文言文的人,真是少而又少,这本来没有什么。有什么遗憾呢?有专人去研究就行了,有人感兴趣,自己进修去掌握就行了呗。
  文言文从最早的古代典籍比如《尚书》之类,一直使用到五四那时候。文言文虽是官方书面语言,其实好像也不完全是。元朝的皇帝,明朝的皇帝,清朝的皇帝,在大臣的奏章上的批示,经常就是非常大白话的。可见,连皇帝也掌握不了之乎者也那一套,也要说人能听懂的话。但是,文言文作为受过教育的标志,一直是士大夫的书面语言。尤其可恨的是,唐宋以后,尤其明朝那些模仿者,生活中从来没有说过文言文,却硬要模仿出古人的语言来,人造出的文言文,其别扭程度,不啻洋泾浜外语(有人知道洋泾浜外语的意思吗?)。但是,这样的文言文,一直到五四,才被白话文取代。当初,反对白话文的老学究也是非常之多的,章炳麟就嘲笑说,连文言文也不懂,还要讲白话文?除章炳麟,另外一个就是用文言文翻译西方小说,而自己却一个外文单词也不会的林纾。他致信蔡元培,认为白话文“覆孔孟,铲伦常”,又说“非读破万卷,不能为古文,亦并不能为白话”。
  语言绝对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历史中当然也是变化的。看看六朝时期从印度翻译过来的那么多的佛经,你就知道,当初的语言已经不是文言文。虽然佛经也是经典,但是因为它是要让引车卖浆者等普通人看,普通人听,所以,它只能使用这些人能懂的日常语言。唐朝人写诗词,已经是大白话了。至于唐宋的小说,针对听众说的,是话本,因此也是白话的,现在看起来已经不难懂。元朝以后,杂剧中的语言,与古代的文言文已经是天壤之别,与现在的白话更靠近。四大名著也罢,六大名著也罢,都是白话创作,就是三国演义难懂,也是文白夹杂的,也不是纯正的文言文。
  因为这些大白话的著作都是不入流的小说戏剧,所以,即使有那么多白话文著作,但是正统士大夫是不屑于用白话写作的。其实,会不会使用文言文,是衡量一个人知识和教育背景,因而是衡量其地位、财富、家世渊源的标志。只有能够花出巨大的功夫熟读经典的人,才能够驾驭文言文,这样的人多是官僚,地主,士大夫等殷实人家。没有受过教育的老百姓,受过不多教育的说书人,演戏的,哪里能够驾驭那种玩意。所以,文言文虽然在生活中早已死去,但是作为身份的象征,正如三寸金莲作为上流社会不从事劳动的有闲阶级的象征,是一定要被一些人拿来作为身份标签,予以夸耀的。另一方面,固守文言也是知识精英的一种谋生需要,他们怕一旦白话文作为书面语言,他们熬了一辈子掌握的独门绝学文言文就贬值了。因此,文言文的命运,可以从社会学的角度去解读。
  文言文是一定要死去的,因为没有生活的土壤了。语法变化了不说,词汇,经过几千年,到了五四时期,与先秦比起来,也是变得面目全非了。先秦时期,马在无论战争还是农耕中可能极其重要 ,那时就有大量的表示各种不同的马的词语,文字。这些字,后来人们根本不认识了,因为马在社会中已经不重要了。晚清的时候,外来的大量概念进入中国社会,传统的文言文根本无法创造如此之多的典雅词语以表达这些概念,于是从日语中借了很多的词,比如“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积极”“消极”,“肯定”“否定”。坚守文言文阵地的翻译家林纾,苦于无法处理那些新词,因为古语中没有,而用日本中借来的,则显得非常扎眼,别扭。不知老先生最后如何克服这个问题的。反正我想不出不用那些词语,如何还能够用文言文很典雅地表达现代政治经济文化和法律之类的意思。
  互联网兴起后,大量的网络语言也在产生,有的倏忽之间就消失了,但也有不少的成为人们常用的语言,如“雷人”“晕”等。说不定再过数十年数百年,我们现在懂得的白话文,到那时候人们也不懂了。这就是说,语言是变化的,你承认它,认可它,顺应它,就行了。
  废止简化字,恢复繁体字的呼声这么盛,我估计说不定还有要求恢复文言文的提案将会出台。到时候说不定会有一帮人又会热血沸腾的。其实,我对于某些自己狗屁不通却总是打着大什么旗号要求别人的人,是嗤之以鼻的。如果说让孔乙己决定国家的语言文字政策,他当然会立即要求每个人说话之乎者也,要求每个人认识茴香豆的四种写法,因为这是他赖以谋生的饭碗,尤其是他赖以在穿短衫的工人面前保持体面, 拒绝脱下长衫的文化优势,情有可原。但是,如果一帮穿短衫站着喝酒的人,也在孔乙己的蛊惑下,欣欣然说,如果不说之乎者也,国将不国,不认识茴香豆的四种写法,也要国将不国,那不是很可笑么?在我看来,一大帮热衷于复古的人,不少是连孔乙己那样之乎者也,君子固穷这样的古文化水平也没有的,也混迹在人群中打肿脸充什么胖子。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