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矛盾的黄色
梁发芾
黄色是太阳的颜色,金子的颜色。没有人不爱太阳,至少没有人不爱金子。
但是,在西方,黄色的文化含义一直是暧昧的。
在欧洲的中世纪,黄色是受到社会排斥的人群的识别色。1445年汉堡的一则关于服装的规定中指出,娼妓必须戴黄色的头巾(中国规定娼妓和老鸨的头巾是绿色,绿帽子典故由此而来),1506年莱比锡的一部法律则规定她们必须穿黄色的短披风;在梅兰,娼妓的鞋子必须配黄色的带子;那些非婚生育的妇女也必须穿黄色的衣服将她们的耻辱公之于众,在弗莱堡的布莱斯区,则规定她们必须把自己的皮肤染黄。在欧洲,异教徒受处决时会被挂上黄色的十字,犯下过错的人必须在衣服上缝上黄色的布片,受歧视者居住的房门也要涂成黄色。历史上犹太人受冲击的时候,基督教徒宣布黄色为犹太人的基本色,就是在20世纪纳粹的反犹太行动中,他们强迫犹太人佩戴黄色的六角星标志。
在欧洲,黄色还有这样一些负面的文化涵义,如,黄色是代表烦恼的颜色,嫉妒是黄色的,猜忌是黄色的,胆怯是黄色的,不自信是黄色的,精神病院也是黄色的。因为黄色如此不受人待见, 黄色也是警告之色,在中世纪,如果城市升起黄色的旗帜,就说明发生了瘟疫,而今足球场上的黄牌警告已经扩展到全世界,就是在中国,违反法纪的单位往往被政府挂上黄牌。
黄色,太阳之色,金子之色,在欧洲文化中为什么会如此不堪?
德国人爱娃·海勒的《色彩文化史》分析说,因为黄色不容易遮掩,染到衣服上不容易洗掉 ,于是黄色被用于歧视性的标志色。这或许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也难以服众。不过她还认为黄色是衰老和腐朽的标志,这倒有一定的说服力。上了年纪的人牙齿、皮肤、眼白都会发黄,纸张时间一长也要发黄,秋天的树叶也要发黄,而得了痢疾、肝炎等疾病,或者生活状态不佳都会让人脸色发黄。甚至大便也是黄色的。联想起这些客观的让人烦恼、厌恶、恶心的现象,人们对黄色就会没有好感,没有美感。在西方,据说基本上没有谁会着迷黄色的服装的,变化不定的流行时尚中,黄色也鲜见。
当然,这种说法主要在西方文化语境中有效。在中国历史上,黄色却在长时期内是最为高贵的色彩。中华民族的老祖宗叫做黄帝 ,远古时代开始,纯正的黄色就是理想的高贵色彩。从隋朝开始,黄色成为帝王的专有色,因为帝王是人间的太阳,必须要与天上的太阳一样金光闪闪。黄色从此代表皇家的高贵、辉煌和尊严。赭黄色的龙袍只有黄色才能穿着,一般文武大臣,民间百姓从基本不能穿发展到后来的根本不能穿。谁敢穿,谁就等着人头落地。“黄袍加身”就是当皇帝坐天下的同义词,赵匡胤在陈桥被部下拥戴当皇帝的时候就被披上了一件黄袍。在中国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种颜色,像黄色这样享有如此的崇高敬畏,享有如此的垄断地位。当然,对黄色的垄断,到了清朝就稍稍放宽,帝王用明黄,但亲王可以用杏黄。末代皇帝溥仪的弟弟溥杰一次去见溥仪,因为衣袖中露出杏黄, 溥仪以为是明黄,立即严斥,吓坏了溥杰;但溥杰穿杏黄无违祖制。
黄色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独特地位,不难理解。且不说我们头顶的太阳是金黄的,就说我们的祖先在黄土地上耕耘收获,我们世世代代饮用的是黄河水,我们因此也成为黄皮肤的黄种人。不管黄色与衰老、死亡、疾病有多大的联系,但更大的联系的是我们自身黄皮肤这种事实。专制社会的荒诞则在于,皇权把这种受人喜爱的色彩据为己有,禁止他人染指。如此而已。
中国人对于黄色的推崇,随着帝制一起结束了。黄色,作为文化观念,也完全受到了西方文化的浸染。今天,黄色文化,黄色小说,黄色段子,黄色歌曲,黄色”ǎ粕枷瘢婆凭妫丫晌S糜铮嗣窃谟“黄色”一词贬斥那些我们鄙夷憎恶的东西的时候,全然没有想到我们就是黄的。黄帝的传人,却把黄色当成下流、淫秽、暧昧的象征,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影响,如此势如破竹。
梁发芾
黄色是太阳的颜色,金子的颜色。没有人不爱太阳,至少没有人不爱金子。
但是,在西方,黄色的文化含义一直是暧昧的。
在欧洲的中世纪,黄色是受到社会排斥的人群的识别色。1445年汉堡的一则关于服装的规定中指出,娼妓必须戴黄色的头巾(中国规定娼妓和老鸨的头巾是绿色,绿帽子典故由此而来),1506年莱比锡的一部法律则规定她们必须穿黄色的短披风;在梅兰,娼妓的鞋子必须配黄色的带子;那些非婚生育的妇女也必须穿黄色的衣服将她们的耻辱公之于众,在弗莱堡的布莱斯区,则规定她们必须把自己的皮肤染黄。在欧洲,异教徒受处决时会被挂上黄色的十字,犯下过错的人必须在衣服上缝上黄色的布片,受歧视者居住的房门也要涂成黄色。历史上犹太人受冲击的时候,基督教徒宣布黄色为犹太人的基本色,就是在20世纪纳粹的反犹太行动中,他们强迫犹太人佩戴黄色的六角星标志。
在欧洲,黄色还有这样一些负面的文化涵义,如,黄色是代表烦恼的颜色,嫉妒是黄色的,猜忌是黄色的,胆怯是黄色的,不自信是黄色的,精神病院也是黄色的。因为黄色如此不受人待见, 黄色也是警告之色,在中世纪,如果城市升起黄色的旗帜,就说明发生了瘟疫,而今足球场上的黄牌警告已经扩展到全世界,就是在中国,违反法纪的单位往往被政府挂上黄牌。
黄色,太阳之色,金子之色,在欧洲文化中为什么会如此不堪?
德国人爱娃·海勒的《色彩文化史》分析说,因为黄色不容易遮掩,染到衣服上不容易洗掉 ,于是黄色被用于歧视性的标志色。这或许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也难以服众。不过她还认为黄色是衰老和腐朽的标志,这倒有一定的说服力。上了年纪的人牙齿、皮肤、眼白都会发黄,纸张时间一长也要发黄,秋天的树叶也要发黄,而得了痢疾、肝炎等疾病,或者生活状态不佳都会让人脸色发黄。甚至大便也是黄色的。联想起这些客观的让人烦恼、厌恶、恶心的现象,人们对黄色就会没有好感,没有美感。在西方,据说基本上没有谁会着迷黄色的服装的,变化不定的流行时尚中,黄色也鲜见。
当然,这种说法主要在西方文化语境中有效。在中国历史上,黄色却在长时期内是最为高贵的色彩。中华民族的老祖宗叫做黄帝 ,远古时代开始,纯正的黄色就是理想的高贵色彩。从隋朝开始,黄色成为帝王的专有色,因为帝王是人间的太阳,必须要与天上的太阳一样金光闪闪。黄色从此代表皇家的高贵、辉煌和尊严。赭黄色的龙袍只有黄色才能穿着,一般文武大臣,民间百姓从基本不能穿发展到后来的根本不能穿。谁敢穿,谁就等着人头落地。“黄袍加身”就是当皇帝坐天下的同义词,赵匡胤在陈桥被部下拥戴当皇帝的时候就被披上了一件黄袍。在中国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种颜色,像黄色这样享有如此的崇高敬畏,享有如此的垄断地位。当然,对黄色的垄断,到了清朝就稍稍放宽,帝王用明黄,但亲王可以用杏黄。末代皇帝溥仪的弟弟溥杰一次去见溥仪,因为衣袖中露出杏黄, 溥仪以为是明黄,立即严斥,吓坏了溥杰;但溥杰穿杏黄无违祖制。
黄色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独特地位,不难理解。且不说我们头顶的太阳是金黄的,就说我们的祖先在黄土地上耕耘收获,我们世世代代饮用的是黄河水,我们因此也成为黄皮肤的黄种人。不管黄色与衰老、死亡、疾病有多大的联系,但更大的联系的是我们自身黄皮肤这种事实。专制社会的荒诞则在于,皇权把这种受人喜爱的色彩据为己有,禁止他人染指。如此而已。
中国人对于黄色的推崇,随着帝制一起结束了。黄色,作为文化观念,也完全受到了西方文化的浸染。今天,黄色文化,黄色小说,黄色段子,黄色歌曲,黄色”ǎ粕枷瘢婆凭妫丫晌S糜铮嗣窃谟“黄色”一词贬斥那些我们鄙夷憎恶的东西的时候,全然没有想到我们就是黄的。黄帝的传人,却把黄色当成下流、淫秽、暧昧的象征,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影响,如此势如破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