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代官不修衙和今日豪华衙门

(2007-06-02 10:33:00)
标签:

杂谈

  古代官不修衙和今日豪华衙门
  梁发芾
  中央纪委等七部门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四起违规修建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典型案件,赫然列入名单的有鄙人所在的兰州市财政局的豪华办公和住宅楼。有关方面大概准备用通报等处理方式,遏制各地豪华衙门的冲动。
  当然,你不能说这种做法一点效果也没有。效果总会有一些的,至少查处的这几家,丢官的丢官,丢人的丢人,肯定十分不爽。但是,也切莫把效力看的过大。这是一种抓典型的方法,以抓到几个典型,来震慑他人。可是,他人掐指一算,被查处的概率小到和出门遭遇车祸一样,于是照样心存侥幸,顶风作案。
  豪华衙门,天理不容,因为它花去的是人民(纳税人)的血汗钱。就是在历史上最为丑恶的皇权官僚专制时期,除了象征皇权威严的紫禁城之外,各地的衙门也一律破败不堪,“官不修衙”是地方官员的为官准则,没有谁敢于冒天下大不韪去修建豪衙。何以今天的官员竟把修建豪华衙门当成头等重大的事业来追求?
  主要是没有民主宪政的约束。
  约束政府官员花钱冲动的最好办法就是预算约束。政府花的哪怕一分钱也要由人民同意。因为这钱来自人民。但是,现在,人们对于政府如何花钱,根本没有健全的监督制约机制。既没有从立宪的角度为财政资金的使用设立不可碰出的高压线,也没有让人民参与监督的机制。如果有宪政制约,则拿财政资金和养老资金修官衙就必须下台,接受行政的政治的和法律的制裁;如果有民主机制,则来自人民的力量也将使官员听命于人民利益之前,不会拿政治生命铸就摆谱的豪华衙门。但可惜的是什么也没有。作为代表人民管理财政的财政机关如兰州市财政局把数以亿计的钱用来给自己修建安乐窝,如不是分赃不均内部争斗引发告状检举,这样的事人民如何知情,又如何监督!所以,没有民主制度,不可能约束官员修建豪华官衙并在其中发号施令大耍威风的冲动。现在的情况,就是民主与宪政的双缺失。
  说到约束政府乱花钱的事,还有一点也绝不是无关大局。这就是中国的税收制度的欺骗性。民主监督需要宪政保障,这没有疑问,但也需要人民有发自内心的强烈冲动,需要人民对于自身利益强烈关注。如果人民对于自己利益漠然置之,那么又有什么动力去履行监督权利呢?在这方面,中国的税收制度可以说是消泯人民监督积极性的罪魁祸首。
  中国的税收结构是以间接税为主,以商品税为主。表面看来,你月收入不到1600元,就无需去交纳个税 ,仿佛你的收入低于1600元,你就不是纳税人,既没有资格享受公共服务,也没有资格监督公共服务机构。这一点,不但一般百姓这么认为,国家官员也这么认为,税务机关也这么认为。某地的财政局长质问记者,取消农业税后,农民还是纳税人吗?而税务机关“为纳税人服务”的口号中,并不包括没有亲自去纳税的公民。至于公民自己,也自惭形秽,认为自己不是纳税人,没有底气去争取什么权利。但事实上,中国的每个人在娘肚子里都通过消费活动纳税,你购买的商品和服务中的分分毫毫都含有税金,谁不是纳税人?不过这份税金不是你亲自去税务局交纳,而是商家代你交纳,算在商家的头上罢了。
  间接税泯灭了人们的纳税人意识,对于政府部门政府官员的行为,失去了监督的动力和热情,人们心想,反正没有花我的钱,反正我不是纳税人,反正我一月仅交纳了区区数十元个税,所以,我没有必要去监督政府,他要怎么花也怎么花去。这种被财政学家所说的“财政幻觉”,麻痹了人们的神经,成为制约人民民主监督的大敌。如果我们考察现代的国际税制就可发现,民主国家大多是直接税制为主的国家,而非民主国家和集权国家,无一例外地实行间接税。除了征税技术手段的影响外,这种区别的根本原因是,直接税使公民的纳税负担一目了然,从腰包中直接掏钱形同割肉,会激起纳税人强烈的关注,而间接税隐蔽在商品价格之中,如同小偷在你的睡梦中拿走了你的东西,你浑然不觉,当然不存在关切的积极性了。从这个方面也可解释为什么古代官不修衙了。因为古代社会的税制主要是财产税(土地为主)和人头税,这些统统是直接加在人们头上的直接税,官老爷为修建豪华衙门横征暴敛,不说普通百姓抵抗,就是豪家大族,也决不同意,会采取激烈措施抵抗。弄不到经费,他还修建个屁衙门!今天官老爷修建豪华衙门兴头十足,正是因为钱征收得容易,花起来也容易,而被财政幻觉弄混了头脑的老百姓,一方面没有监督的制度保障,难以监督,另一方面,浑浑噩噩弄不清楚,也没有监督的内心冲动。于是我们把这一切都寄托在中央政府上,可是中央政府天高皇帝远,哪里能挨个儿监督过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