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无耻的谋士——读三国话杀戮9

(2006-02-22 18:09:00)
标签:

杂谈

无耻的谋士——读三国话杀戮9
梁发芾
  《三国演义》因为是一部阴谋和杀戮的书,其中自然少不了阴谋家——所谓谋士的篇章。《三国演义》基本上可以说是谋士与军阀的组合,就是大名鼎鼎的诸葛亮,何尝不是一个谋士,至少刘备请他出山的时候,就是把他当成 一个高级谋士的。不过他谋而优则仕,作了大官,人们不把他当谋士看待了。《三国演义》中所谓“成败在于得人”之类的说法,真实的意思是,军阀如果要成功地抢占更多的地盘,政客如果要攫取更多的权力,就要得到读过书的谋士的帮助。而这些谋士也往往通过出谋划策,由“谋士”而“谋仕”,最后多当什么大官了。
   在《三国演义》中,谋士的地位极为重要。这当然出于两个原因。第一,作为小说,更多的阴谋诡计,权术计策,能够导致情节的离奇曲折,具有吸引力。《三国演义》是不少说书人在不断说书的基础上创作的,书要说得能够吸引人,听众不至于起身离去,必须情节生动曲折,引人入胜。因此,谋士的作用在小说中被格外强化,小说为吸引人注意的特点当为重要原因。另外一个并非不重要的原因是,阴谋诡计权术计策之类,是中国文化的特点,这种东西,在春秋战果时期就极为盛行,纵横家苏秦张仪以及法家商鞅韩非之流,本来就是些玩弄权术的阴谋家。在三国这个混乱年月,权术之类当然更有市场。在中国历史上,阴谋计策权术诡计一向被人们认为具有正面的价值,被上至王侯将相下至引车卖奖者津津乐道。而《三国演义》在对历史的演义创作中,尤其张扬了这种权术计谋,对权术阴谋更起到普及的作用。那些在政治斗争中被政治家们娴熟运用的所谓计谋,经过《三国演义》这种通俗小说,一下子从神秘的政治场走进了普通百姓的心中。因此,完全可以说,《三国演义》是中国阴谋诡计的普及本教科书,大大强化了中国文化中阴险的阴谋传统。
   《三国演义》中充斥着无操行,无是非,无廉耻的所谓谋士。在这些谋士中,最最可耻的,就是那个武威人贾诩。让人非常惭愧的是,三国时期两个著名的坏人,都是本人的老乡,一位是凶残的刽子手董卓,另一位就是阴谋家贾诩。
   《三国演义》中的贾诩,与《三国志》记载的贾诩,基本是一致的。《三国志》贾诩传一开始就叙述了贾诩小时候的狡诈权变处。该书说,贾诩年青的时候,遇到造反的氐人,他和他的数十个伙伴都被氐人抓住。贾诩就说,希望氐人不要埋他,他是太尉段熲的外孙,太尉必然花大价钱赎他。因为段太尉在那一带威名远扬,氐人一听,吓坏了,赶紧与贾诩结盟,然后放了他,而其他的伙伴则全被氐人杀死。
   贾诩平生最为成功的阴谋大事,大概就是煽动李傕、郭汜为董卓报仇而进行的大屠杀。可以说,这次阴谋事件,是贾诩一生事业的辉煌起点。在《三国演义》中,这段大屠杀的起因描写,与《三国志》颇有出入。《三国演义》中说,董卓被杀之后,李傕、郭汜、张济、樊稠这四个董卓的部将,使人上表请求皇帝赦免他们的罪行。但是,王允却说:“卓之跋扈,皆此四人助之,今虽大赦天下,独不赦此四人”。这四个人听到不赦免他们,就决定各自逃生。而谋士贾诩却出谋划策说:“诸君若弃军单行,则一亭长能缚君忆。不若诱集陕人并本部军马,杀入长安与董卓报仇。事济,奉朝廷以正天下;如其不胜,走亦未迟。”李傕等听了,深表赞同,就给凉州当地的人造谣说,王允要洗荡这个地方,当地人吓坏了,李傕乘机说,徒死无益,大家能跟我造反吗?于是大家跟李傕杀奔长安。
   而《三国志》的记载则是,董卓死后,李傕、郭汜、张济等人要解散队伍,回老家去。而贾诩则主动造谣煽动说:“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而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朝廷以正天下;如其不胜,走亦未后也。”李傕等深以为然,于是西功长安,杀死王允,劫持皇帝,所到之处烧杀抢劫,放火决水,无所不用其极。
   这就是说,在董卓死后,李傕、郭汜、张济兵连祸结,战乱连绵不断的残酷争斗,贾诩是要负很大的责任的。正是这个阴谋家权术家的一句话,重新挑起了连绵不断的内战,千百万人民的生命,在这些屠夫们的争斗中化为尘泥。那么,贾诩为什么要造谣煽动,说出各样的话,作出这样的建议?这只能从他的个人利益中找原因了。
   作为谋士,其利益与主子的利益是联在一起的。这些谋士本身无所谓是非,无所谓原则,无所谓操守,他们所做的,就是为豢养他们的主子们提供计谋上的建议谋划,从这种谋划带来的好处中,也为自己积累存身立脚、进身腾达的资本。贾诩既然已经在大军阀李傕帐下作谋士,那么,他的前程利益就与李傕的前程利益连接起来。对于军阀来说,拉起武装,挑起战争,混水摸鱼 ,作为谋士的贾诩自然能分一杯羹,而如果李傕被杀身死,则贾诩立成丧家之犬无所依归。因此,为了个人的得失,他不惜挑动军阀,发动内战。
   虽然《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对于贾诩评价极高,说:他“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良(张良)、平(陈平)之亚欤!”但是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则对于贾诩给予激烈的批判。他说:“《传》称‘仁人之言,其利博哉’!然则不仁之言,理必反是。夫仁者难著,而乱源易成,是故祸机一发而殃流百世者矣。当是时,元恶既枭,天地始开,致使厉阶重结,大梗殷流,邦国遘殄瘁之哀,黎民婴周余之酷,岂不由贾诩片言乎?诩之罪也,一何大哉!自古兆乱,未有如此之甚。”裴松之的评价,可谓一针见血。
   不过不得不承认,贾诩这个人,是一个极为聪明的谋士。在《三国演义》中,依靠董卓这个路线作恶的首要分子,最后基本上都受到了应有的惩罚。《三国演义》中众多谋士的下场大多也并不好,但是贾诩这个董卓余孽,却以77岁的高龄善终,而且死前官居太尉、爵封魏寿乡侯,荣耀之极。
   无疑,策划李傕造反,贾诩从中捞到了最大的政治利益。李傕们最后被人割了脑袋,全家被杀死,为其罪行付出了代价。而贾诩却在李傕等造反绑架皇帝大臣的恶行中,积累了政治资源:起码结识了当时最为显要的官员,为自己积累了巨大的社会资本和政治资本。李傕帐下,他又与李傕的敌人暗送款曲,眉来眼去。在而当李傕快要失败的时候,贾诩却投奔老乡段煨。正是这个段煨,后来处死李傕,并将李傕全家老少200余口押解许昌,曹操下令全部处死。而贾诩则没有受到任何追究,转身投奔另一军阀张绣,而张绣,正是为非作歹的李傕、郭汜、张济、樊稠中张济的同族侄子。张济被人杀死后,张绣就作了头。就是说,这个张绣,其实正是董卓的余孽。在张绣帐下,贾诩作为谋士,为张绣出谋划策,数次打败曹操。在一次战斗中,张绣用贾诩的计谋,杀死了曹操的长子和侄儿以及爱将典韦。但后来,又奇迹般地策划张绣投降了曹操。在曹操帐下,他诡计叠出,官位屡升。
   《三国演义》中谋士之丑,有丑过贾诩的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