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内隐社会认知的测量方法(一)
(2008-10-31 23:27:40)
标签:
内隐社会认知测量教育 |
分类: 基础心理 |
1 概述
内隐社会认知是当前社会认知领域的热点,它最初由内隐记忆的研究范式扩展到社会认知领域而来,Greenwald和Banaji(1995)将其定义为在社会认知中,那些主观无法意识到或回忆却能在行为判断当中起作用的经验。因此,正如同内隐记忆的测量方法一样,内隐社会认知的测量方法也是一种间接测量。这种间接测量与直接测量相对应,不要求被试主动回忆某一经验,而是要求被试完成某一与该经验有关的任务,从任务体现的行为中揭示该经验的潜在影响。这种测量方法在事前不能告诉被试实验的真正目的,测量指标的隐蔽性也使得被试难以了解实验的目的。是否存在内隐效果是遵从一种实验性分离的逻辑,也就是当在某一经验在直接测量当中无法测量其效果,但是在间接测量当中却产生了,这说明这种经验是没有意识到或内省的,但是却能够在行为当中潜在的受影响。
尽管内隐社会认知的各种测量方法都属于间接测量,服从于实验性分离逻辑,但是在具体的测量指标选择和测量程序上,还是有很多的不同。本文试图将各种测量方法进行梳理分类,并浅析各类测验方法之间的关系和优劣。
从测量指标的看的话,目前内隐社会认知存在两种测量范式,一种是基于反应时的测量范式,有启动效应测量和内隐联想测验等,是目前本领域中的主流,大多数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采取反应时范式的测量,也是本文重点讨论的对象。另一种是非基于反应时的测量范式,有基于归因的刻板解释偏差(SEB)测量,以及传统研究无意识心理的基于主观描述的投射测验等。而从测验程序来看,启动效应测量、内隐联想测验、SEB测量和投射测验则各具特色,下面一一加以论述。
2 反应时范式
无论是更为传统的启动效应测量还是后来发展的内隐联想测验,他们的测量指标都是反应时,以反应时来度量认知过程的加工难易程度是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实验传统。这种客观指标能够比那些以主观指标测量的方法更准确的说明客观的认知过程,尽可能的减少额外变量的混淆。在目前的内隐社会认知当中,反应时范式的测量方法是绝对的主流,在继承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还新增了内隐联想测验方法,引起研究者们的重视和深入探讨,已经开始总结出对于其与整个反应时范式的优劣分析。
2.1 启动效应测量
启动效应是一种内隐的激活效应,一般指的是先前的刺激内隐的激活了内部记忆网络某些单元的活性,使得其在随后的操作中得到易化。启动效应测量主要有语义启动与评价启动测量之分。前者又称态度启动指的是态度启动词对目标词性质判断的激活,而后者又称情感启动是指评价对象对评价属性概念的判断激活。
语义启动测量一般用于内隐态度、内隐自尊的研究当中,首先给被试呈现一个态度启动词,按照呈现的时间可分为阈上启动和阈下启动。紧接着呈现一个目标词汇,要求被试尽快判断目标词汇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并按键反应,记录反应时。其原理在于态度启动词与呈现的目标词的内隐态度在一致的情况,其反应时会快于不一致的情况,这就是态度启动效应,先前的态度启动词启动了某种态度,使得拥有相同态度的对象获得操作的易化。另外,阈下启动比阈上启动更能说明这种内隐启动效应,阈上的呈现时间更长,使得被试操作时间更长,更多的操作时间可能产生额外变量来混淆最后的结果。
评价启动是在语义启动的基础上形成的,一般包括2大步骤。首先要对对目标刺激进行积极或消极判断,要求被试尽快的按键反应,然后启动刺激呈现短暂间歇之后目标刺激出现,同样要求被试尽快对目标词的性质进行按键判断。与语义启动所不同的是,在评价启动当中,启动刺激是要求评价的对象,而目标刺激是评价性的属性概念。第一步骤所测量的是对目标刺激的基准值,而后根据启动词后的目标词的判断反应时与基准值的差异来判断启动效应。如果之后的反应时比基准值小,说明启动词与目标词具有相同的评价,否则则不同。相对于 语义启动,评价启动增加了一个基准值的测量,通过与基准值的比较,可以获得对启动效应的更精确的时间度量。
评价启动测量随后还发展出多种变式,它们是对传统评价启动测量的改进,一种是Flanker任务,它通过把在视野中心呈现启动刺激的同时在视野两侧呈现目标刺激的方式来,改进了常规评价启动中,目标刺激后与呈现启动刺激的序列性。这种改进一步的减少了序列启动任务当中,时间间隔可能造成的混淆。另一种是反应窗口评价启动,它设置一个反应窗口,规定反应的时间,在目标刺激呈现之后,200~600毫秒内必须反应,否则算反应失败。这种变式采用了正确率作为指标,研究表明能够获得更加明显的启动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