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实倾向
(2008-09-26 00:26:02)
标签:
社会认知证实倾向教育 |
分类: 基础心理 |
证实倾向其实就是人们在做推理和判断的时候,喜欢去证实原有的看法,而不是去证伪它。这不仅在条件条理当中出现,在一个有趣的知觉实验当中也被发现。实验要求被试在一个模糊的光线下尝试认出一张照片的模样,并且逐渐的把光线调亮到某一基线,但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被试认出的比例只有25%。另一个实验条件是直接给被试基线的光线,保持不变,有意思的是,被试在这种情况下却能够有75%的比例认出。这说明了人们因为试图去证实初始的想法,而初试的判断在低亮度的情况下错误的可能更高,这样反而没有去进行高亮度的判断,尽管后者更有可能正确。
这种证实倾向与完全理性不一致,理性的证明应该是一种中立而完全的倾向,提供一个标准来确定假设正确还是错误。而证实倾向或证伪倾向的标准则往往不是一个完全的标准,更侧重一面而忽略另一面。比如条件推理中那个经典的四卡片选择任务当中,证实倾向使的人们往往选择那个无关重要的卡片“2”,而忽略了可以做证伪标准的卡片“7”。而中立的标准就是既有证实的卡片“R”,也有证伪的卡片“7”。这样的标准的结果就是,更可能证实,而不可能证伪。因此,人们固有的看法更难被推翻,尽管可能明显是错误的。
那人们为什么会有证实倾向呢,而不是理性的中立,或是证伪倾向呢?人们有这样的倾向,那就是希望目前的选择是正确的,这样就不用再选择。人们不去选择证伪倾向,因为它会造成更多变化,在同等条件下,证伪与证实倾向所获得的想法的正确性是一致的,但是前者所花的认知努力要比后者多。因为证伪的情况意味着需要寻找新的思路,在所有条件下,前者的总的想法数量多于后者。显然,理性的检验策略在认知努力上是比证实倾向多,但是在准确性上要胜于证实倾向。这种认知努力对准确性的补偿是因为什么呢?
我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人类行为的满意性原则所决定的,即人类行为并非去选择最优,而是满意即可,只要与预期相符合,或者能够满足需要即可。因此准确性对于人类来说,并非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一定程度的高准确性而并非完全的准确性,正如证实倾向中的准确性就使得人类满意。在满意性原则下,一个接近完全准确的想法可以几乎不会被证伪,虽然不能达到最优结果,但却远能让人满意。而满意性原则建立在不足的认知能力基础之上,这其实也是人类有限理性的表现。
所以证实倾向优于理性检验,不仅可以比后者少付出认知努力,还可以和后者一样,满足人类行为需要的准确性要求。而证伪倾向则是最差的。人类一切认知活动都遵循着节俭的方向,这不仅是因为认知资源的有限性,同时认知活动期间的意识高负荷也是潜在的消极刺激。证实倾向作为一种检验策略同样也要受到这一规律的制约,人们对认知节俭的追求而选择了这种检验策略,而以此获得准确性也因达到满足性原则没有受到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