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二回之林如海身世考

(2014-05-09 10:51:34)
标签:

文化

详解红楼第二回

林如海身世考

在红楼梦书里,有这样一位真正的“高富帅”,高学历、高收入、才高八斗、用情专一,为人仗义且懂得感恩,他就是黛玉的父亲林如海,林如海辉煌而短暂的生命带给我们很多的思考,本文就试着从林如海的身世来阐述这个传奇人物的一生。

 

火箭式提拔的升官之路 

林如海家世显赫,文本第二回说“原来这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今到如海,业经五世”,到林如海这代已经是第五代了,林如海之祖是第三代,当朝惯例是封袭三世,世袭第三代的如海之祖已经是侯爵了,按照世袭递减原则,第一代的林家曾祖至少也是个郡王,王位比武将出身的荣宁二公的爵位还高,而林家是书香世家,并非武将出身,那么第一代林家曾祖应该是太祖皇帝身边的重要军师或首席参谋。因为对开国立业居功至伟,所以当朝皇帝仍然感恩,打破世袭三代的惯例,让林如海之父多袭了一代,所以林家和皇族有天然的亲近感,深得历朝皇帝的喜爱。同样的例子还有北郡王,文本说“原来这四王,当日惟北静王功高,及今子孙犹袭王爵”。林家在和贾家结亲前已经辉煌了四代,而贾政之前的贾府只辉煌了两代而已,林家的显赫家世显然在贾家之上,门当户对是贾家愿意让贾敏远嫁的主要原因。

 

第五代的林如海是布衣出身,爵位清零,所以便以科举开始升官之路,科举出身的林如海在春闺会试中大显身手,高中探花,探花乃一甲第三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正七品官位。那么林如海是哪年开始做官的呢,文本说他是前科的探花,科举三年一次,假如从前年去年到今年为一任科举季,那么今年高中的进士惯称为本科,从前年开始倒推的三年为一个科举季,为前科,再往前则以科举年的干支纪年法称科名,比如贾敬就是乙卯科的进士,就是乙卯年中的进士。所以林如海中进士最少三年前,最多六年前。在林如海兼任巡盐御史时的官职是兰台寺大夫,脂批说“官名半尊古名亦好”,可见这个是虚有职位,依从古代的官名,兰台寺大夫在古代是御史大夫,换算成同等级别在清朝乃是从二品内阁学士,从翰林院编修到内阁学士按升官程序一般历任七品翰林院编修,从五品侍讲侍读,正三品詹事,从二品礼部侍郎,从二品内阁学士。从七品到从二品,林如海最多用了6年时间而已,可以用火箭速度来形容他的升官速度。

 

在贾雨村到达扬州出任林家家庭教师的当年,林如海被钦点为今年的巡盐御史。清朝时期把全国盐务划分两淮、两浙、河东、长芦四大片区,设4名巡盐御史巡视,任期不定,从一年到十几年不等,因为自古地税和盐铁税收就是国家财政的两大主要收入,尤其是盐政更是国家的印钞机,是关系国计民生的肥差,所以巡盐御史一般均有皇帝的亲信担任。林如海在当年被皇帝钦点为两淮的巡盐御史,两淮盐政主管淮南淮北(即江苏,安徽,河南)盐务,是全国最大的产盐区及食盐交易地区,占清朝全国盐课税收总额的一半以上,盐政衙门设在扬州,主要为朝廷征收盐税,发放官方盐引(即食盐经营配额许可证),监督盐商,禁止私盐买卖,必要时有权利调集军队抓拿私盐盐贩。林如海出任这么一个重要职位,可见是深得皇帝信赖的。

 

林如海出任巡盐御史年份考

那么林如海在巡盐御史的岗位上干了几年呢,这个问题必须得梳理清楚,因为这关系到林家收入,从而关系到林黛玉是否贫穷无依靠的问题。我们从林如海出任巡盐御史到病逝这段时间来计算,因为林如海是死在任上的,这才有后来的贾琏带领林黛玉送殡从扬州到苏州老家。先贴上文本,稍后分析:

那日,偶又游至维扬地面,因闻得今岁鹾政点的是林如海。这林如海姓林名海,表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本贯姑苏人氏,今钦点出为巡盐御史,到任方一月有馀。2回)

 

堪堪又是一载的光阴,谁知女学生之母贾氏夫人一疾而终。2回)

 

当下,奶娘来请问黛玉之房舍。贾母说:今将宝玉挪出来,同我在套间暖阁儿里,把你林姑娘暂安置碧纱橱里。等过了残冬,春天再与他们收拾房屋,另作一番安置罢。3回)

 

占全国次日起来,省过贾母,因往王夫人处来,正值王夫人与熙凤在一处拆金陵来的书信看,又有王夫人之兄嫂处遣了两个媳妇来说话的。黛玉虽不知原委,探春等却都晓得是议论金陵城中所居的薛家姨母之子姨表兄薛蟠,倚财仗势,打死人命,现在应天府案下审理。如今母舅王子腾得了信息,故遣他家内的人来告诉这边,意欲唤取进京之意。(3回)

 

无奈薛家原系金陵一霸,倚财仗势,众豪奴将我小主人竟打死了。凶身主仆已皆逃走,无影无踪,只剩了几个局外之人。小人告了一年的状,竟无人作主。望大老爷拘拿凶犯,剪恶除凶,以救孤寡,死者感戴天恩不尽!”(4回)

 

因这年秋尽冬初,天气冷将上来,家中冬事未办,狗儿未免心中烦虑,吃了几杯闷酒,在家闲寻气恼,刘氏也不敢顶撞。(6回)

 

一时间周瑞家的携花至王夫人正房后头来。原来近日贾母说孙女儿们太多了,一处挤着倒不方便,只留宝玉黛玉二人这边解闷,却将迎,探,惜三人移到王夫人这边房后三间小抱厦内居住,令李纨陪伴照管。……谁知此时黛玉不在自己房中,却在宝玉房中大家解九连环顽呢。周瑞家的进来笑道:林姑娘,姨太太着我送花儿与姑娘带来了。宝玉听说,便先问:什么花儿?拿来给我。一面早伸手接过来了。开匣看时,原来是宫制堆纱新巧的假花儿。7回)

 

宝玉因见他外面罩着大红羽缎对衿褂子,因问:下雪了么?地下婆娘们道:下了这半日雪珠儿了。宝玉道:取了我的斗篷来不曾?黛玉便道:是不是,我来了他就该去了。8回)

 

先生笑道:大爷是最高明的人。人病到这个地位,非一朝一夕的症候,吃了这药也要看医缘了。依小弟看来,今年一冬是不相干的。总是过了春分,就可望全愈了。贾蓉也是个聪明人,也不往下细问了。10回)

 

尤氏道:他这个病得的也奇。上月中秋还跟着老太太,太太们顽了半夜,回家来好好的。到了二十后,一日比一日觉懒,也懒待吃东西,这将近有半个多月了。经期又有两个月没来。邢夫人接着说道:别是喜罢?11回)

 

于是凤姐儿带领跟来的婆子丫头并宁府的媳妇婆子们,从里头绕进园子的便门来。但只见:
  黄花满地,白柳横坡。小桥通若耶之溪,曲径接天台之路。石中清流激湍,篱落飘香;树头红叶翩翻,疏林如画。
  西风乍紧,初罢莺啼;暖日当暄,又添蛩语。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之榭;纵观西北,结三间临水之轩。笙簧盈耳,别有幽情;罗绮穿林,倍添韵致。凤姐儿正自看园中的景致,一步步行来赞赏。11回)

 

且说贾瑞到荣府来了几次,偏都遇见凤姐儿往宁府那边去了。这年正是十一月三十日冬至。到交节的那几日,贾母、王夫人、凤姐儿日日差人去看秦氏,回来的人都说:这几日也没见添病,也不见甚好。11回)

 

诸如此症,不上一年都添全了。于是不能支持,一头睡倒,合上眼还只梦魂颠倒,满口乱说胡话,惊怖异常。百般请医疗治,诸如肉桂,附子,鳖甲,麦冬,玉竹等药,吃了有几十斤下去,也不见个动静。
  倏又腊尽春回,这病更又沉重。代儒也着了忙,各处请医疗治,皆不见效。12回)

 

谁知这年冬底,林如海的书信寄来,却为身染重疾,写书特来接林黛玉回去。贾母听了,未免又加忧闷,只得忙忙的打点黛玉起身。宝玉大不自在,争奈父女之情,也不好拦劝。于是贾母定要贾琏送他去,仍叫带回来。一应土仪盘缠,不消烦说,自然要妥贴。作速择了日期,贾琏与林黛玉辞别了贾母等,带领仆从,登舟往扬州去了。12回)

 

袭人见他如此,心中虽放不下,又不敢拦,只是由他罢了。贾母见他要去,因说:才嚈气的人,那里不干净,二则夜里风大,等明早再去不迟。宝玉那里肯依。贾母命人备车,多派跟随人役,拥护前来。13回)

 

正闹着,人回:苏州去的人昭儿来了。凤姐急命唤进来。昭儿打千儿请安。凤姐便问:回来做什么的?昭儿道:二爷打发回来的。林姑老爷是九月初三日巳时没的。二爷带了林姑娘同送林姑老爷灵到苏州,大约赶年底就回来。二爷打发小的来报个信请安,讨老太太示下,还瞧瞧奶奶家里好,叫把大毛衣服带几件去。凤姐道:你见过别人了没有?昭儿道:都见过了。说毕,连忙退去。凤姐向宝玉笑道:你林妹妹可在咱们家住长了。宝玉道:了不得,想来这几日他不知哭的怎样呢。说着,蹙眉长叹。14回)

 

且喜贾琏与黛玉回来,先遣人来报信,明日就可到家,宝玉听了,方略有些喜意。细问原由,方知贾雨村亦进京陛见,皆由王子腾累上保本,此来后补京缺,与贾琏是同宗弟兄,又与黛玉有师从之谊,故同路作伴而来。林如海已葬入祖坟了,诸事停妥,贾琏方进京的。本该出月到家,因闻得元春喜信,遂昼夜兼程而进,一路俱各平安。宝玉只问得黛玉平安二字,余者也就不在意了。16回)

 

以上截取2-16回文本关于时间的段落,我们来详细梳理林如海从接任巡盐御史到去世的时间年限。贾雨村到达扬州的时间正值林如海出任巡盐御史一月有余。1年后贾敏去世,贾雨村护送黛玉进京,到达京都的时间是第二年冬天,在这一年中,薛蟠在金陵打死人,被冯渊家人告状一年,到达京都两个月后贾雨村接任应天府知府,处理薛蟠案,为了让大家更直观的看到具体的时间,我制作了一份详细的同步时间年表,如下图:

http://s16/mw690/0018Smsezy6IJLvf5srcf&690

从上图可知,林如海出任巡盐御史三年,病死在任上, 在去世那年的夏天,林如海病重,自知命不长久,于是写信给女儿黛玉,想见最后一面,从《贾雨村宦海沉浮录》一文可知,从苏州到京城所需四五个月的时间,扬州到京城的路程相差不多,等到林如海的书信从扬州抵达京城贾府时,他已经去世了。最终黛玉也没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同样是因为信息滞后的问题,在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昭儿回来传信时,贾琏和黛玉已经抵达扬州,并获知了林如海去世的消息,同时护送灵柩回苏州老家,同时让昭儿紧急回贾府请示贾母,如何处理林如海善后事宜。同样从上图可以看出,黛玉在进贾府和宝玉相处一年后,宝钗进贾府,正式开始了“金玉良缘”和“木石姻缘”的大碰撞。贾瑞和秦可卿的病逝则经历了一个冬天,两个年份。

 

可能有人会疑惑,召儿千里迢迢跑回来传个信儿,带几件衣服又跑回去,这不是多此一举么,一封信就搞定的事情,为何要虚耗人力呢 ,因为这里涉及一件重大决策,就是如何处理林如海庞大遗产问题,以贾琏的身份和地位是不能决定如此重要的事情的。必须得请示贾母,所以让昭儿特意回来,请示贾母有关如何处置林府财产是真,带衣服是托词。因为在贾府收到林如海书信时,贾母已经决定留林黛玉在贾府了,文本说“于是贾母定要贾琏送他去,仍叫带回来。”所以临行前特意让贾琏在看望林如海后,仍然把黛玉接回贾府。贾母的这个决定,让贾琏难以抉择,既然林黛玉是常住贾府了,那么林如海的遗产是不是也得当嫁妆跟着托管到贾府呢,在从回来的昭儿得到贾母的指示后,贾琏放开手脚,接管了林家的所有家产,田地契税等。庞大的林家遗产让贾府有充足的资金来建造大观园,这件事是贾琏这辈子处理过的最大笔金额资产,这个辉煌时刻让贾琏记忆犹新,终身难忘,所以在贾府经济状况持续恶化,捉襟见肘的时候,让贾琏发出“这会子再发个三二百万的财就好了”的感慨,可见贾府是接管了林家百万家产的。可能有人会反驳说,你这个论据过于单一,是否还有有其他文本依据呢,那我们就得从巡盐御史的收入说起。

 

林如海巨大遗产的下落

曹雪芹祖父曹寅深得康熙喜爱,曾出任江宁织造数年,对两淮盐政的腐败行为非常的了解,而且痛恨,从他给康熙写的封禁浮费奏折可以看出巡盐御史巨额的各种收入:窃臣寅由苏州调补江宁织造,历任十有五年,即闻巡盐御史于每年额引之外,有盐二十斤,名为院费,故御史与笔贴式有三十万两羡余,因此条充织造衙门钱粮。其承差发收,系近年漏规,于二十斤之外又多增七斤,其中委曲难逃天鉴。此封奏折说的是啥呢,曹寅在奏折里说,盐政衙门的潜规则令人发指,这些盐商要想得到官方的盐引配额,除了正常的供奉以外,另外要给御史大人每引20斤盐的提成贿赂,美其名曰“院费”,盐商向盐政衙门缴纳税银,买了‘盐引’,即收购运销食盐的“凭证”,就就叫“官盐”,如果拿不到盐政衙门的盐引,就属于私盐,是不能公开出售的,清朝时两淮地区食盐每引为四百斤,每四百斤盐就得抽出20斤盐来孝敬巡盐御史大人以求拿到盐引,回扣率为5%,一年下来巡盐御史和笔贴式(师爷、秘书等)一年可瓜分30万两的灰色收入,近年来变本加厉,在20斤盐之外又加7斤盐。在任巡盐御史3年的林如海,不用特别贪得无厌,只要遵循当时官场的“潜规则”,按场面通行的规矩收点炭敬、冰敬、节敬、红白喜事等等常例钱,积年下来就是个叫人瞠目结舌的数字。那么林如海是否是一尘不染的清廉官员呢,答案是否定的,他能推荐貌似有才、性实狡猾而被参革的贾雨村,并且拿出6000多两银子给他捐复买官,可见林如海是深谙官场之道的,否则他不能得到皇帝的宠爱,如果他不收下面盐官、盐商的钱等于得罪了一个庞大的利益阶层,在巡盐御史的位置上也不能坐稳,曹雪芹特意给林如海安排这样一个钱打交道的肥缺官职,而不是其他清水衙门,无非是暗示一点,林家非常有钱,林黛玉并非贫穷无依才投奔他人。

 

出任巡盐御史3年多的林如海保守估计也有120万两收入,林家人丁不旺,到林如海已是几代单传。这说明林家4代人都没有认真清点过家产,因为不用分家。而且林家不像贾家那样人员多达400多人,日常支出繁重。五代的家产都归林如海所有,这份产业比贾王薛史任何一家都不会逊色。这份家产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累代置办的房屋、田地,另外则是金银珠宝等。巡盐御史的收入,加上家族遗产以及积年做官的收入,林家总资产两三百万是很正常的,和贾琏口中叙述相符合。

 

那么林黛玉是否有权继承全部的林家遗产呢,我们来详细分析,在遗产继承法中林如海属于绝户,所谓绝户就是无子嗣继承家产,只有未出阁的林黛玉是在室女。封建时代的遗产继承法对绝户人家的规定,历代都有所不同,先列举一下:

唐朝:“绝户”之家,在室女可分得财产之一半,作为自己的嫁妆费用。

宋朝:凡“夫妻俱亡”,立继从其尊长亲属,称为“命继”。继子与绝户之女均享有继承权,在室女享有3/4的财产继承权,继子享有1/4的财产继承权。只有出嫁女的(巳婚女),出嫁女享有1/3的财产继承权,继子享有1/3,另外的1/3收归官府所有。

明清时代女性的财产继承权并无详细法律,官方断案依照民风乡俗而民间习俗则参考前朝旧例,黛玉按当时的习俗民风依然能继承林如海的绝大部分家产,因为林家没有过继子嗣,林黛玉是林家唯一的在室女,也是唯一的财产继承人。林黛玉作为在室女,属于未成年人,谁能取得她的监护权,那么谁就能托管林如海的庞大遗产,这点贾府占得先机,因为在黛玉奔赴扬州之前,贾母就吩咐让贾琏仍然带回来,就是主动承担了林黛玉的监护权,因此接管林如海遗产属于正常行为,而且理直气壮,那些林家远亲无权阻止,也没有理由说三道四的。

 

在昭儿从苏州带信回来时,王熙凤有个小细节一般会让人忽略掉,先贴上文本分析:

凤姐见昭儿回来,因当着人未及细问贾琏,心中自是记挂,待要回去,争奈事情繁杂,一时去了,恐有延迟失误,惹人笑话。少不得耐到晚上回来,复令昭儿进来,细问一路平安信息。连夜打点大毛衣服,和平儿亲自检点包裹,再细细追想所需何物,一并包藏交付昭儿。又细细吩咐昭儿:在外好生小心伏侍,不要惹你二爷生气,时时劝他少吃酒,别勾引他认得混帐老婆,----回来打折你的腿等语。赶乱完了,天已四更将尽,总睡下又走了困,不觉天明鸡唱,忙梳洗过宁府中来。14回)

 

且说贾琏自回家参见过众人,回至房中。正值凤姐近日多事之时,无片刻闲暇之工,见贾琏远路归来,少不得拨冗接待,房内无外人,便笑道:国舅老爷大喜!国舅老爷一路风尘辛苦。小的听见昨日的头起报马来报,说今日大驾归府,略预备了一杯水酒掸尘,不知赐光谬领否?贾琏笑道:岂敢岂敢,多承多承。一面平儿与众丫鬟参拜毕,献茶。贾琏遂问别后家中的诸事,又谢凤姐的操持劳碌。16回)

 

王熙凤当着众人来不及细问贾琏在苏州的具体情况,所以在晚上单独召见昭儿,在这里文本只是描写了凤姐作为妻子应有的嘱托,我想还有一个重要的事情要让昭儿转告贾琏,就是在接管林家遗产的过程中,尽可能多的做点手脚,给自己两口子多捞点钱财。那么贾琏是否照做了呢,答案是肯定的,贾琏回来后,王熙凤在“房内无外人”时,文本说“便笑道:国舅老爷大喜”,表面上是庆贺贾元春晋升为贤德妃,贾琏荣升为皇帝的国舅爷,真正的大喜事则是在处理林家遗产过程中,贾琏夫妇实现了预定目标,大捞了一笔。

 

关于接管林家遗产的事情,贾琏夫妇心里是最清楚不过的,所以昭儿回来报告林如海病逝的消息后,凤姐向宝玉笑道:“你林妹妹可在咱们家住长了”。这个“住长”并不是指将黛玉养几年后嫁出去,这样叫什么“住长”呢,即使林黛玉在自己家也只能叫暂住,出嫁才叫住长,因此,这个住长是指找到归宿,嫁到贾府的意思。凤姐这些话说明她已经知道林家财产归贾府的重要条件,那就是黛玉将嫁到贾家,成为贾家人。

 

黛玉奔丧归来后,文本说她“越发出落的超逸了。黛玉又带了许多书籍来,忙着打扫卧室,安插器具”,越发出落的超逸了,这一方面说明黛玉经历丧父之后,突然长大了,懂事了很多,另一方面她也隐约知道自己家产被贾府托管将和宝玉有着某种特殊关系的事实,情窦初开的少女心里懵懂的一种情愫散发出来,因此和宝玉在一起,反不如离开前那般无拘无束了。在黛玉心理,林家的巨大遗产重要程度不如宝玉对自己的好重要,她宁愿相信是自己和宝玉有感情,将来会在一起而顺带把自己全部家当带过来而已,而不愿意相信是因为贾府接管了林家遗产才换取自己和宝玉的默许婚约。

 

那么常住贾府的黛玉为何经常有寄人篱下的感觉呢,其实这是一种情感上无依靠感,并非物质上的贫困拮据造成的感觉。父母双亡的人,心里总是渴望着有亲情围绕,而贾府的那些势利眼奴才们即便是服侍的再体贴周到,也不可能给与黛玉亲情的感觉,所以黛玉是物质上的富有,精神上的孤寂,除了贾母和宝玉,她在感情上并没有可以依靠和倾诉的对象,贾母只能给与长辈的关怀,宝玉则和黛玉好事多磨,多次试探后两颗心才逐渐贴近,尤其后期收获了和宝钗的金兰契姐妹情之后,黛玉的性格明显有了改观,变得活泼开朗,宽厚体贴。

 

因为接管了林家的巨大遗产,所以黛玉除了能领到贾府供给的正常月银外,还能额外从监护人贾母那里领到自己家的零花钱,先贴上文本:

红玉闻听,在窗眼内望外一看,原来是本院的个小丫头名叫佳蕙的,因答说:在家里,你进来罢。佳蕙听了跑进来,就坐在床上,笑道:我好造化!才刚在院子里洗东西,宝玉叫往林姑娘那里送茶叶,花大姐姐交给我送去。可巧老太太那里给林姑娘送钱来,正分给他们的丫头们呢。见我去了,林姑娘就抓了两把给我,也不知多少。你替我收着。便把手帕子打开,把钱倒了出来,红玉替他一五一十的数了收起。26回)

 

黛玉听说笑道:难为你。误了你发财,冒雨送来。命人给他几百钱,打些酒吃,避避雨气。那婆子笑道:又破费姑娘赏酒吃。说着,磕了一个头,外面接了钱,打伞去了。45回)

给黛玉送茶叶的佳蕙正碰上贾母派人给黛玉送钱,于是得了外财,贾母送的啥钱呢,主子日常开支均有贾府提供,此外有统一的月银发放,只有黛玉能得到贾母的额外零花钱,连宝玉都没有,可见这个钱就是被贾府接管的林家的钱,林黛玉花钱是特别大方的,因为经济宽裕才可能这样,像投靠贾府的邢岫烟每月2两银子的月例还得节省1两寄回家,剩下的1两根本不够打赏下人,还要典当自己的衣服来贴补,如果黛玉也是这种拮据状况,何来一出手就是几百钱的打赏呢。

 

林如海的遗产被贾府托管后是怎么分配的呢,本来二三百万家财足够支撑贾府摆脱窘迫的经济状况,延续贾府的辉煌岁月,但是元春省亲则让好不容易得来的外财付之东流,建造大观园绝对是个烧钱工程,林家的大部分遗产均填充到这里,此外还耗费了贾府的大部分库银,剩下的小部分林家遗产被贾母接管,作为黛玉日常花销以及将来结婚用度。文本有体现,55凤姐儿笑道:我也虑到这里,倒也够了:宝玉和林妹妹他两个一娶一嫁,可以使不着官中的钱,老太太自有梯己拿出来。这里说的一娶一嫁说的就是宝玉和黛玉结婚,贾母托管的林家钱财拿出来,既当彩礼又当嫁妆,左手倒右手,周转一下即可,自然就够了,根本用不着贾府帐房库银。本来这个计划是万无一失的,可随着时间的流逝和贾府的变故,“木石前盟”姻缘变得越来越脆弱了,“金玉良缘”则更有实现的可能,原来看上去板上钉钉的事情变得危机重重,黛玉这种带着巨额财产“寄人篱下”的感觉则更让人难受,最后绝望的黛玉泪尽而逝。

 

林如海家庭状况

林如海有妻有子女,有几房妻妾,那么家庭成员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彼此之间又存在怎么的逻辑顺序的呢,我们先贴上文本:

只可惜这林家支庶不盛,子孙有限,虽有几门,却与如海俱是堂族而已,没甚亲支嫡派的。今如海年已四十,只有一个三岁之子,偏又于去岁死了。虽有几房姬妾,奈他命中无子,亦无可如何之事。今只有嫡妻贾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夫妻无子,故爱如珍宝,且又见他聪明清秀,便也欲使他读书识得几个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2回)

 

堪堪又是一载的光阴,谁知女学生之母贾氏夫人一疾而终。女学生侍汤奉药,守丧尽哀,遂又将辞馆别图。林如海意欲令女守制读书,故又将他留下。(2回)

 

那女学生黛玉,身体方愈,原不忍弃父而往,无奈他外祖母致意务去,且兼如海说: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何反云不往?黛玉听了,方洒泪拜别,随了奶娘及荣府几个老妇人登舟而去。雨村另有一只船,带两个小童,依附黛玉而行。3回)

 

黛玉进京时年龄为6岁,此时林如海说自己年将半百,而此前说年已四十,那么林如海的年龄就是已经过了40岁,快到50岁的样子,可以取48岁为基准。林如海贾敏夫妇在他42岁时老年得女,那么两人成婚多少年呢,在文本风俗里我们知道,文本说傅秋芳23岁尚未嫁人,贾府25岁的小厮都要婚配结婚,16岁的柳五儿可以在贾府打工几年后放出去,那么出去时大概也是二十几岁的样子,我们就姑且取男25岁,女23岁结婚做参考,23岁结婚的贾敏在长达十几年的婚姻里没有生育,直到40岁才生下黛玉,从临行时林如海的嘱托可以看出,他对爱妻感情至深,不愿另娶新妻。可见那几房姬妾就是为生育而娶的了。成婚十几年后的贾敏生下黛玉一年后,几房妾侍中的一人为林家生了个儿子,可惜在黛玉4岁时,这个年仅3岁的弟弟就去世了,林家彻底无后了。在黛玉6岁时贾敏去世,林如海忙于政务,6岁的黛玉和几位姨娘一起生活,他们会不会善待黛玉呢,答案是否定的,一方面是年幼的黛玉性格多疑,尖酸刻薄难于与人相处;另一方面,隔层皮的姨娘们怎么可能会像亲生女儿一样对待黛玉呢,这也是贾母极力要接黛玉进京的原因所在,而林如海之所以同意黛玉去贾府,也间接承认了和几位姨娘一起生活的环境是不利于黛玉成长的,在家无“立足之境”,在贾府则“寄人篱下”,黛玉身世之悲惨,更加的令人惋惜!而林如海在日益沉浸在爱妻的悲痛中、思念女儿的苦闷中、几位妾姬争风吃醋的环境中度日如年,不到一年后就因病去世了,结束了他辉煌而短暂的生命。

 

                                                     王一贴

                                                    2014.5.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